■魏馨媛
圖片由AI生成
清明,草長鶯飛,春光明媚,正是放風箏的好時節。
風箏不僅是兒童的玩具,更寄托著人們對天空的向往和對逝者的思念,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有著獨特的地位。古往今來,無數文人墨客在清明之際,借助詩詞描繪放風箏的場景,抒發情感。
“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放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 清代高鼎在《村居》中描繪了一幅充滿生機與活力的鄉村春景圖——青草茂盛,黃鶯飛舞,楊柳輕拂堤岸,兒童放學歸來,迫不及待放起風箏。通過描寫兒童放風箏的場景,詩人表達出一種對自然和生活的熱愛之情。
曹雪芹作《風箏》,以風箏為題表達了對人生無常的感慨。“階下兒童仰面看,清明裝點最堪宜。游絲一斷渾無力,莫向東風怨別離。”清明時節,正是放風箏的好時候,然而一旦風箏的牽線斷了,就會失去力量,飄然而去,莫要抱怨東風無情,這是自然的規律。這首詩不僅展現了風箏的美麗與靈動,更賦予它一種深刻的哲理意義。
清代孔尚任的《風箏》充滿了童趣,也反映出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對自然的敬畏之情。“結伴兒童褲褶紅,手提線索罵天公。人人夸你春來早,欠我風箏五丈風。”一群兒童結伴而來,身穿紅褲,手執風箏,抱怨天公不作美,沒有足夠的風來放風箏。盡管如此,大家還是夸贊春天來得早,但如果沒有足夠的風,風箏又怎么能飛得高呢?
宋代陸游的《觀村童戲溪上》,描繪了雨后村童嬉戲的場景,充滿童趣和生活氣息。“雨余溪水掠堤平,閑看村童謝晚晴。竹馬踉蹌沖淖去,紙鳶跋扈挾風鳴。”雨后,溪水漲平堤岸,詩人閑來無事,欣賞村童們在傍晚的余暉中嬉戲。有的孩子騎著竹馬在泥濘中奔跑,有的孩子放著風箏,風箏在風中飛舞,發出聲響。這首詩通過描寫村童的歡樂,表達了對鄉村生活的向往和對童年時光的懷念。
元代馬臻的《西湖春日壯游即事》,描繪了清明時節西湖邊人們放風箏的熱鬧場景。詩中“豪家游賞占頭船”一句,展現了當時社會的繁華與富庶,“手拍絲輪爭上下”則生動描繪了人們放風箏時的歡樂與興奮。
“夜靜弦聲響碧空,宮商信任往來風。依稀似曲才堪聽,又被移將別調中。”唐代高駢的這首《風箏》,通過對風箏聲音的描寫,賦予其一種音樂之美。詩中“夜靜弦聲響碧空”一句,營造出一派寧靜而空靈的氛圍,“又被移將別調中”則暗示了風箏的無常與命運的不可捉摸。
清明時節的風箏詩就像一面鏡子,映照出古人生活中的歡樂與哲思。今天,當我們仰望天空中飛舞的風箏時,或許能從那根細線上,感受到千年文脈的延續,體會到古今相通的生活情趣與生命感悟。
(作者為自由撰稿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