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年尋親不易,但是更讓人想不到的是,雙方十個月就反目成仇。
孩子川川直接把雷公拉黑,雷公則放出聊天記錄聲討孩子。
結果不少網友直呼“看得人窒息”。
表示孩子真不容易,忍到現在才拉黑他。
不少網友表示:孩子丟了雖然很可憐,但是找回孩子這些操作看的人也是眉頭一皺又一皺。
不僅控制欲強,甚至還要逼著孩子帶貨。
孩子不肯就堂而皇之的曬這些聊天記錄,認為孩子不孝。
可是放出這些聊天記錄不就是為了讓網友指責他兒子,網暴自己的孩子嗎?
更別提什么“有錢人香火香”。
簡直就是令人作嘔,字里行間透露出的濃濃封建大家長的氣息讓人實在忍不住退避三舍。
每句話都暗示孩子來補償他,可是這些債務真的需要孩子自己來償還嗎?
在這件事情中,難道孩子不也是受害者嗎?
回看這起讓人啼笑皆非的尋親案,從一開始就充滿了荒唐。
2023年6月,湖南長沙的雷武澤(網名“雷公”)歷經22年終于尋回被拐的兒子川川。
這場曾感動全網的團圓,卻在短短10個月后以川川拉黑生父微信告終。
雷武澤在社交平臺曬出聊天記錄,控訴兒子“將我們當猴兒耍”,引發輿論嘩然。
然而,隨著更多細節曝光,事件背后的復雜矛盾逐漸浮出水面。
川川3歲時被拐至廣東,由養家祖父母撫養長大,養父早逝,家庭經濟優渥。
而雷武澤為尋子耗盡積蓄80萬元,懸賞25萬元,足跡遍布30個省份,被尋親圈稱為“人肉雷達”。
DNA比對成功后,川川雖禮貌相待,卻始終抗拒公開認親,甚至拒絕出席雷武澤策劃的認親宴。
父子關系的裂痕,或許從初次見面便埋下伏筆。
除此之外,最大的矛盾或許就是,川川的成長軌跡與雷武澤的想象截然不同。
不同于一般被拐賣的孩子,生活環境貧乏,接觸不到好的教育,川川可以說是非常幸運。
他在廣東接受高等教育,從事電商工作,已形成獨立的人格和生活圈。
而雷武澤的原生家庭因22年的尋子煎熬,始終停留在兒子3歲時的記憶里。
心理學博士李松蔚曾經指出,被拐子女常陷入“雙重情感債務”:
既無法否定養恩,又難回報生恩,身份認同的撕裂成為情感重建的最大障礙。
現實并不是戲劇,主角在知道自己的身份之后就能果斷和撫養自己的家庭切斷一切聯系。
對方撫養他也并不是為了什么驚天大陰謀,只是想要一個孩子承歡膝下罷了。
養家提供的優渥條件——如億萬身家、優質教育,與雷武澤的普通工薪階層背景形成鮮明對比。
雷武澤坦言,得知養家經濟實力后曾試圖通過直播“縮小差距”。
甚至計劃與川川合作電商,但這種“補償式努力”反而凸顯了自卑心理,加劇了川川的疏離感。
但是對于雷公來說,自己是渴望通過直播與孩子拉近距離,有更多的共同話題。
但是對于川川來說。
他并不愿意把自己的私事擺在大庭廣眾之下,讓所有人評判,成為大眾茶余飯后的談資。
于是這又成為了新的矛盾點。
雷武澤執著于讓川川“法律回歸”,包括遷戶口、改回原名“雷岳川”,并公開指責養家為“買家”。
然而,川川的成長經歷使其對養家感情深厚,甚至養母曾跪求其不要離開。
這種對養父母家的否定,直接觸發了川川的逆反心理。
畢竟誰愿意聽到養育自己幾十年的人受到”陌生人“的百般苛責甚至是辱罵呢?
除此之外,雷公更是通過多個方面的作為,徹底把孩子推向自己的對立面,最終釀成了這一慘劇。
1、過度的控制欲
聊天記錄顯示,雷武澤頻繁以“22年尋子艱辛”為由要求川川服從。
例如每天視頻報備、遷戶口、參與家庭直播等。
這樣的事情,幾乎每個正常的,二十多歲的成年人都很難接受。
逼迫川川交友,粗暴的把人推過去,就開始逼迫川川和對方聊天。
逼迫孩子看自己送的書,并且質問川川。
“還是因為,是我送的,所以不想看?”
現在有多少大學生都是半失聯的狀態,渴望逃離過于壓抑的原生家庭,但是又被親情糾纏,所以只能痛苦且接受著。
何況對于川川來說原本就沒有親情,需要在日后的生活中慢慢塑造。
一下子被曾經的“陌生人”這樣逼迫,就算知道對方是自己的親生父親,也無法適應。
但是當川川以工作為由拒絕時,他指責兒子“冷血”“被養家教壞”,甚至威脅注銷戶口斷絕關系。
這種“付出必須回報”的邏輯,本質是情感勒索。
2、是親情,還是流量表演?
雷武澤的高調尋親行為——如直播認親、公開聊天記錄。
與川川的低調需求形成強烈沖突。
川川多次拒絕媒體曝光,但雷武澤仍將私密對話公之于眾。
網友直呼其“表演型人格”,將親情異化為流量工具。
甚至激發起了許多網友的逆反心,開始扒雷公過往的事情,這才發現雷公的確稱得上“不太清白”。
和大家認為的一心尋找孩子的受害者形象真是兩模兩樣。
3、畸形的溝通方式
雷武澤始終以“您”稱呼兒子,自稱是“22年寫信養成的習慣”,卻讓川川感到“被道德枷鎖勒住喉嚨”。
這種表面尊重實則疏離的用語,暴露了父子關系的形式化與權力不對等。
試問哪個正常的父親會天天稱呼孩子,“您”如何如何。
這不是刻意把孩子往外推嗎?
曾經一部也是尋子主題的電影《失孤》的原型——郭剛堂。
尋子24年,但是他的做法就和雷公截然不同。
甚至表示:“孩子找到之后就是手里握沙,攥得越緊,漏的越多。”
或許對于失去孩子的父母來說很不公平,辛辛苦苦找尋孩子。
孩子卻只把自己當陌生人,沒有辦法給自己洶涌澎湃的感情補償。
但是孩子也作為受害者,又該從哪里伸冤?
為什么不能給雙方多一點時間?
正如網友所說:“他應該沒意識到,從小走散,20多年了,大家一點交集都沒有,就是陌生人。
純純的陌生人。
就得用和陌生人接觸的方式來慢慢溝通,絕對不是一句“我是你爹”,好像就什么都解決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