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good-time-invest
摘要:
被光伏行業刷新三觀,簡直是把人圈進來再交贖金的騙局。“二次毀約”和“再三毀約”成常規操作。
撰文 | Shushu
編輯 | Tang
今年上半年,搶裝是光伏行業的關鍵詞。然而,一場場高風險賭局卻在等著光伏從業者。
開年的兩個重磅政策,《分布式光伏開發建設管理辦法》和《關于深化新能源上網電價市場化改革 促進新能源高質量發展的通知》(即“136號文”)的出臺,將光伏企業推入一場與時間賽跑的競賽。
政策規劃了兩個關鍵節點:4月30日,分布式光伏項目并網的最后期限,不能并網的需重新備案;5月31日,增量項目全面進入市場化競價。
這兩道“死線”成為壓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迫使企業加速搶購,市場進入白熱化。
自3月起,主流組件價格從年初的0.6元/瓦一路上漲至0.8元/瓦,漲幅超過33%。在一些高電價保障區域,價格甚至逼近0.9元/瓦,市場一度出現“庫存清空、一天一價”的混亂局面。
所有光伏企業都在試圖抓住這波政策紅利窗口“搏命一戰”。
以成都某項目為例,若錯過5月并網期,其內部收益率(IRR)將從9.27%下跌至6.8%,投資回收期延長4年。巨大的收益落差讓企業喊出“砸了招牌也要先賺一票”的口號。
于是,光伏行業開始出現了一場場荒誕劇。
01--毀約潮騙局:先把人圈進來再交贖金
隨著組件價格暴漲,許多企業原先簽署的低價合同陸續遭到違約。
某企業在簽訂的6份組件采購合同中,4家供應商以各種理由單方面取消訂單,轉而將貨物以每瓦0.8元的高價轉售。
更極端的是“二次毀約”和“再三毀約”。
某組件企業先以“不可抗力”取消0.68元/瓦的訂單,隨后提出“加價10%可優先排產”,待客戶支付定金后又要求再漲5%,理由是“原材料價格波動超出預期”。
甚至有經銷商反映,合同雖已全款付款,仍被告知“低價不給貨”,緊接著便開始談漲價,但即便接受漲價,也可能繼續被毀約。
這一連串毀約行為迅速向下游傳導:“上游都毀約了,我們憑什么履約?”成為不少經銷商的共同心聲。
市場上一些原本0.7元/瓦鎖定的組件,被經銷商以0.83元/瓦轉賣,利潤率高達18.6%。
更夸張的是,還出現了“空手套白狼”的玩法——先收客戶全款鎖貨,再去倒逼廠家發貨,若漲價則退單套利。
鈦媒體曾采訪業內人士:簡直被刷新三觀,是把人圈進來再交贖金的騙局。
事實上,光伏行業毀約現象早已有之,特別是在行業處于上行周期時。彼時原材料緊缺,供需雙方普遍采用“長單”模式(長期采購協議)鎖定價格與供應。
2006-2011年與2020-2023年,是“長單模式”最盛行的兩個階段。在供不應求的背景下,買方通過長單保障供貨,賣方則可提前鎖定訂單量。
以2020年為例,光伏行業升溫,硅料極度緊缺,企業大規模簽署長單。硅料訂單從2020年的85萬噸增長至2022年的353萬噸,兩年間規模與數量幾乎翻倍。
這股熱潮隨后蔓延至組件、電池等其他環節,合同年限從3年拉長至5年,甚至達到8年。
然而,隨著2023年下半年行業急轉直下,大量企業陷入虧損甚至倒閉,長單紛紛“失效”,履約變得遙遙無期。
連龍頭廠商隆基綠能都曾被質疑其銷售長單“履約率不高”。華夏能源網曾根據公開信息粗略統計隆基綠能2024年硅料長單訂單量應達54.3萬噸,按1萬噸出5GW計算,可產出271GW硅片;而其官方出貨目標僅135GW,意味著至少一半長單被放棄或延期。
在如今的“搶裝潮”下,據不完全統計,2025年一季度已有至少13個分布式光伏項目因組件斷供宣布延期或終止,涉及裝機容量超58.6MW,直接經濟損失達2.5億元。
02--組件短缺:高價買到的卻是假貨
在大量毀約潮之后,為趕上430、531的政策節點,不少下游企業不得不四處尋貨,二線光伏組件企業都沒貨就找三線企業拿貨。
業內人士表示,有些光伏組件品牌聽都沒聽過,項目方也不管質量,就先買回去應付,所以連二手組件都有人買。
結果是假貨頻頻中招,產品質量堪憂。
部分代工廠見組件價格大漲,私自截留原本屬于品牌訂單的產能進行銷售,利潤遠超代工費。這類組件未經品牌審核,質量安全難以保障。
為趕交期,一些廠商將組件交付周期壓縮至72小時,設備稼動率飆升至120%,產線超負荷運轉下良品率大幅下降,僅為89%。
第三方檢測數據顯示,搶裝期間的組件壽命從正常的25年縮短至12年,衰減率甚至超出正常水平3倍。
此外,部分造假者還鉆政策空子偽造備案文件,還有的甚至騙取保證金,造假行為層出不窮。
假貨接二連三被曝光,多家頭部光伏企業接連發布打假聲明。
天合光能、愛旭股份于3月17日同時發布聲明強調,其僅通過自有品牌和指定經銷商渠道銷售產品,并直接警示部分“假貨”組件可能存在安全隱患。
此后,協鑫集成發布公告稱,發現市場上有部分商家未經投權,通過非正規渠道銷售疑似我司品牌的太陽能組件及相關產品,公司產品僅通過官方直銷及官方授權合作伙伴進行銷售。
4月7日,正泰新能也發布聲明,警示以非正規渠道銷售的光伏組件將面臨著多重風險,并明確了非正規渠道的甄別方法。
在各大廠商聲明中被頻繁提及的“未授權產品”,很有可能是來自此前提到的代工廠。
事實上,代工在行業內十分常見。品牌企業因產能不足或交期緊張,常將部分訂單委托他廠代工,由后者提供加工服務,最終交付客戶的產品依然貼有品牌方的商標。
尤其在當前組件供應緊張的背景下,“共享產能”成為代工廠的重要概念。通過OEM或ODM等方式,非品牌廠商為品牌方提供制造支持。
其中,OEM通常由品牌方提供設計與標準,代工方負責生產;而ODM則由代工廠提供完整解決方案。
因此,一些人認為代工產品不應直接被認定為“假貨”。但如果未經品牌方檢驗,未走官方授權流程,則企業通常不予質保,也不會承擔售后責任。
種種奇葩亂象之下,行業多米諾骨牌已開始倒下。
部分投資方已暫停2025年新的光伏項目立項,轉為觀望5月31日政策過渡期后的市場動向。
業內人士透露,去年底還活躍的央企集中式光伏電站招標,普遍以0.6元/瓦為成交價;但今年前幾個月,招標項目明顯減少。可見,連國央企也選擇觀望,靜待政策細則進一步明確。
歷史總是驚人相似。2018年國家發布《關于 2018 年光伏發電有關事項的通知》(稱“531新政”)曾引發行業雪崩,但最終催生了隆基、陽光電源等巨頭。
如今這場圍繞“搶裝”的市場混戰,也許正預示著新一輪行業洗牌的開始。
參考資料:
[1]財聯社:光伏打假!兩大光伏組件廠發布“防偽”聲明 搶裝潮下現未授權“假貨”
[2]投中網:光伏“搶裝潮”下來了
[3]光符:光伏搶裝潮下的魔幻現實:毀約、漲價、一片難求,誰在透支行業信用?
[4]華夏能源網:光伏長單“毀約潮”爆發:當初簽單有多豪橫,如今毀約就有多尷尬
[5] PV光圈見聞:2025光伏業生死局:漲價撕單、毀約再現,狂歡背后大洗牌?
[6]經濟觀察報:搶430 戰531 光伏業沖刺一百天
[7]鈦媒體:“即使砸招牌,也要賺這一票”,光伏“搶裝潮”下怪象迭出
[8]阿爾法工廠Green:光伏“搶裝潮”里的生死時速
[9]儲能研究院:不搶裝就出局?430光伏大限引發行業「集體焦慮」
免責聲明:
本文僅用于學術交流和傳播,不構成投資建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