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深夜11點,導航提示音突然尖銳響起。我猛踩剎車,看著儀表盤上紅色的"請立即接管"警告,后背瞬間被冷汗浸透。3秒前,我的小米SU7還在高速上以120公里時速"自動駕駛",此刻卻突然識別出前方施工路段——如果不是系統及時報警,后果不堪設想。
一、命名陷阱:車企的文字游戲
這場驚魂未定的經歷,讓我想起蔚來李斌在發布會上的斷言:"只要速度上來了,就不可能有絕對安全。"作為國內首個公開質疑智駕命名規則的車企CEO,他的話像一把利刃,剖開了行業諱莫如深的傷疤。
當特斯拉悄悄將FSD(完全自動駕駛)改為"智能輔助駕駛"時,當理想汽車李想呼吁統一命名標準時,整個行業正陷入一場"皇帝的新衣"式的狂歡。某新勢力車企甚至將L2級輔助駕駛包裝成"城市領航自動駕駛",宣傳視頻里車輛在擁堵路段自如穿行,卻絕口不提系統每15秒就要發出接管提醒的事實。
更諷刺的是,這些"智能駕駛"系統的事故率正在攀升。西安自動駕駛物流車連續兩天追尾,廣東司機開智駕睡覺狂飆百公里,小米SU7高速撞護欄致三人身亡……這些事故背后,都藏著一個共同的矛盾:車企用"智能駕駛"的宣傳誘導用戶信任系統,卻在事故發生后以"輔助駕駛"為由撇清責任。
二、責任迷宮:人機博弈的灰色地帶
"如果系統叫智能駕駛,出了事就是車企的錯。"李斌的建議像投下一顆深水炸彈。這句話背后,是血淋淋的事故數據:2024年國內智能駕駛相關事故中,78%的責任認定存在爭議,其中43%的案件因命名模糊導致責任劃分失敗。
在深圳某法院的判例中,一位車主因依賴"自動泊車"功能導致車輛剮蹭,車企以"輔助功能需人工監控"為由免責。但該功能的宣傳視頻里,赫然寫著"一鍵解放雙手"。這種"宣傳時是L4,出事時是L2"的雙標,正在透支消費者的信任。
更讓人細思極恐的是技術漏洞。某品牌智駕系統在暴雨天氣誤判路面反光為障礙物,緊急制動導致后車追尾;另一家車企的"自動變道"功能在無標識路段突然失效,險些引發連環車禍。這些缺陷被統稱為"邊緣案例",但對用戶來說,每一次都是生死考驗。
三、破局之路:從命名革命到立法重構
當我在車友群發起"智駕命名是否該一刀切"的投票時,48%的車主支持李斌的觀點,52%認為"車企需要更靈活的宣傳空間"。這種撕裂,折射出行業轉型期的陣痛。
航空業的經驗或許能提供啟示。飛機的自動駕駛分級(L1-L3)與汽車行業高度相似,但航空法規明確規定:即使在L3級自動駕駛狀態下,飛行員仍需對飛行安全負全責。這種"人機共擔"模式,或許能為汽車行業提供參考。
值得欣慰的是,立法進程正在加速。2025年全國兩會期間,多位代表委員呼吁修訂《道路交通安全法》,明確智能駕駛責任劃分。北京、上海等地已試點"智駕保險",要求車企為L3級以上系統投保不低于500萬元的責任險。
四、用戶覺醒:從盲目追捧到理性博弈
在抖音搜索"智駕事故",能看到無數車主的血淚控訴:有人因系統誤判撞上隔離帶,有人因過度依賴智駕導致疲勞駕駛。這些真實案例,正在重塑用戶認知。
"現在上車第一件事,就是把'自動跟車'的靈敏度調到最低。"一位Model Y車主告訴我,他甚至會在儀表盤貼張紙條提醒自己:"這玩意兒隨時可能抽風。"這種"防御性駕駛"心態,正在成為智駕用戶的新常態。
更具戲劇性的是,一些極客車主開始自行改裝系統。他們通過OBD接口接入第三方軟件,實時監控智駕系統的運行邏輯,甚至編寫腳本強制接管權限。這種"技術反制"雖屬小眾,卻預示著用戶主權的覺醒。
結語:在爭議中尋找安全公約數
當我再次啟動車輛時,特意關閉了所有智駕功能。儀表盤上"輔助駕駛已關閉"的提示,反而讓我感到前所未有的踏實。這場關于命名的爭議,本質上是技術狂飆與人性脆弱的碰撞。
或許正如李斌所言:"智能駕駛的終極目標,不是取代人類,而是讓駕駛更有溫度。"當車企不再用華麗的詞匯包裝技術缺陷,當用戶不再把生命托付給冰冷的代碼,我們才能真正迎來安全與效率的平衡。
現在,我在評論區發起投票:"你支持李斌的命名改革嗎?"點擊屏幕,為你心中的答案投上一票。這場關乎生命的博弈,需要每個用戶的聲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