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的南昌,春潮涌動,教育熱土上迸發著智慧的火花。4月11日至12日,萬年縣第一小學四位數學教師走進"和美課堂"全國小學數學教學研討會,沉浸式體驗名師課堂的魅力,深入探尋新課標背景下數學教學的革新路徑。從低年級的生活化數學到高年級的跨學科融合,從知識的結構化建構到課堂的深度學習,兩天的學習為教師們打開了一扇通往數學教育新境界的大門。
吳正憲老師:扎根生活,推理為徑。在《挖紅薯》課例中,吳老師以“拔蘿卜”的兒歌和故事引導一年級學生通過蘿卜數量記錄、對比等具象操作,自然建構"加法""比較",從“不相等”到“相等”的數學概念。配套講座《落實新課標,發展兒童的推理意識》說明了"推理"的重要性,強調從生活現象中培育低段學生的數學推理萌芽。
俞正強老師:追問啟思,讓知識"活"起來《筆算除法》課例,通過觀察“加減乘除”的不同算法,發現除法的特殊性,接著俞老師追問風暴,借助“磁吸扣”幫助,沖擊孩子們的數學邏輯,理解除法的算理。其講座《知識是怎么學活的?》直擊教學痛點,以除法知識鏈為例,展現如何通過問題鏈打通整數除法與分數除法的認知壁壘。
劉延革老師《圖形與運動主題的結構化課程解析》從“位置”到“運動”,從“靜態”到“動態”,劉老師梳理小學階段幾何知識的進階脈絡,提出“用運動串聯圖形本質屬性”的教學策略。
黃愛華老師《找質數》課例以"找數"探究任務開啟高階思維訓練,準備了巧妙的數字學習用具,教師引導學生一步一步的進行探究活動,以目標為導向,以學生為中心,以評價為反饋,確保課堂教學的精準性和有效性。
儲冬生老師的《圖形的等分》是一節經典的小學數學課例,旨在通過引導學生探索圖形的等分方法,培養空間觀念、數學思維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學生嘗試對長方形、正方形、等規則圖形進行等分(如2等分、4等分),復習對稱軸、對角線等已有知識。提供復雜圖形(如L形、組合圖形),鼓勵學生用剪拼、畫線、計算面積等方法探索等分策略,記錄不同方案。最后,歸納等分的核心策略:利用對稱性、面積守恒、圖形轉化等數學思想。
賁友林老師一反常規講授模式,課中,不僅給孩子們滲透“早上、中午、下午、晚上”等時間詞匯,更是運用了DeepSeek出現數學家華羅庚的“作息時間表”吸引孩子們的眼球,把整節課推上高潮,最后,學生用12時和24時制對比記錄,發現“上午10時=22時”的矛盾,進而通過小組辯論理解“時間軸”的連續性,整個課堂真正由學生問題推動。
強震球老師設計“多彩紐扣”任務,學生根據顏色、形狀、功能等維度給紐扣分類。學生互評中不斷迭代思維,真正的把課堂交給孩子們,理解分類的邏輯性與應用價值。強老師講座《教-學-評一致性視域下的課堂教學改進》結合教育理論與教學實踐,幫助教師理解如何通過“教-學-評一致性”優化課堂教學設計。
課例《認識分米》張冬梅老師用“生活館課程”—彩帶花,自然引出“分米”概念。設計小組合作測量,先選擇合適的長度單位,再想辦法測量。課中,張老師重點引導孩子選擇合適的尺子來進行測量,在誤差分析中深化單位認知,培養孩子的量感。
《除法》中羅鳴亮老師以“12塊糖分給幾人”為起點,引導學生用算式、圖表、文字多模態表達分糖方案,從“等分除”拓展到“包含除”,再對比整數除法與分數除法的異同,構建完整的除法概念網絡。羅老師則強調課堂目標應直指核心素養,例如《除法》一課聚焦“運算能力”和“模型意識”,摒棄零散知識點堆砌。
兩天的“和美課堂”,是思想的盛宴,更是行動的號角。萬年縣第一小學數學團隊將以名師智慧為燈塔,在課堂中踐行“用數學的眼光觀察世界,用數學的思維思考世界,用數學的語言表達世界”,讓核心素養的種子在每一節數學課上拔節生長!
圖文:李淑娟蔡璐洪云宋海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