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lo,大家好,我是豆芽媽媽。
你平日在意過孩子的稱呼嗎?
對一個人的稱呼,其實背后暗藏著變化的心理和情緒。
比如說,女性在長大成人、尤其是結婚生子后,我們會管自己的親媽會叫“媽”,人前人后、表里如一;
但是對婆婆而言,當面叫媽,私底下還是會冠以“婆婆”稱呼,因為內心并不完全將其看作是自己的親人,更不相信彼此真的會情如母女。
對于一些年長的女性來說,在生活的重壓和親情的裹挾下,有時候迫于母愛的羈絆,即便是親媽也會給自己帶去很多困惑,稱呼也會變成另外一種模樣。
身邊有姐妹會喊親媽為“老太太”、“皇太后”,語氣中有三分的親昵、七分的無奈,稱呼的同時似乎也在勸慰自己,不要和她一般見識。
擁有語言表達的人類真的很奇怪,不同的稱呼、即便是一字之差,區別也是很大,背后也許暗藏著深刻的心理變化。
“聽孩子叫媽,心里失落感涌現”
相比較孩子第一聲奶聲奶氣的叫“媽媽”,很多女性朋友直言:那一刻幸福被聲音具象化了;
隨著孩子說話越來越順溜, “媽媽”、“媽媽”更是不離口,一天不喊個幾十遍不罷休,直到把媽媽喊煩為止。
直到有一天,孩子冷不丁的喊一聲“媽”,有著豐富內在體驗的媽媽突然覺得,情感上有些接受不了了。
一位寶媽分享,僅一個暑假,自己把8歲的女兒放回老家,一次在視頻聊天時,一向親親熱熱稱呼“媽媽”的她,居然開口閉口直呼“媽”了。
那一刻,寶媽說自己心里“咯噔”一下,深深的失落感涌上心頭,竟然木呆呆的靜止了一兩分鐘,才緩過神來。
很多姐妹都有過類似的心路歷程,表示無法接受孩子突然叫“媽”;
孩子干脆利落的一聲“媽”,仿佛一下子剝離了母親太多的情感寄托。
孩子只是換了一個稱呼,卻成了媽媽情感澎湃的來源。
大寶今年14歲了,別看是個快一米八的大小伙子,處于變聲期,不似小時候用稚嫩清脆的聲音叫“媽媽”;
現在的他,別看略帶公鴨嗓、聲音的顆粒度很大,喚起我們來還是“爸爸、媽媽”的叫,他自己不清楚,也許是習慣使然;
但是這稱呼于我們卻十分受用,有時候反而會反思自己是不是對于他過于苛責,沒有讓孩子快樂成長,有時候責罵他,急躁起來還動手打他,大小伙子咩咩哭十分傷心。
反倒是妞妞,兩三歲的時候,就”媽、媽”抑揚頓挫的叫著,小小的人略帶狡黠,聲聲喊著顯得一本正經,很獨立的樣子,十分可笑。
可見,孩子稱呼的變化似乎也并不是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有所改變,更多的是心理上的變化,一種自我意識的覺醒,以及是不是急于跳出原生家庭,保持自我邊界感和獨立性的宣言。
“媽媽、媽和老媽”,稱呼背后的心理變化
關于孩子稱呼的變化,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大家似乎都有話說。
一位寶媽說,閨女撒嬌的時候喊媽媽,一般都是媽,特殊情況喊老媽,最特殊時候喊母親大人。
有寶媽說,兒子四年級都叫自己老媽了,她還以為是孩子嫌棄自己老了呢。
也有寶媽幸福的說,閨女“媽咪”的叫自己,搞得自己怪不好意思。
其實,孩子對母親稱呼從"媽媽"到"媽"再到"老媽"的心理變化,確實反映了成長過程中的心理發展軌跡。
第一,嬰幼兒期喊“媽媽”:尋求安全感
據了解,全世界的小朋友基本上開口說的第一個詞語就是“媽媽”。
媽媽這個詞音不僅容易發聲,符合嬰兒的語言習慣,也體驗著寶寶對母親的喜歡和信賴。
有人說,孩子小時候喊媽媽,是在尋找一種安全感。
安全感是孩子內在不可或缺的東西,可以使其安定安心。
也許寶寶在媽媽肚子里的時候,寶寶剛出生依偎在媽媽身邊的時候,媽媽趴在媽媽身上吮吸乳汁的時候,媽媽無意識或有有意識和孩子的互動,都讓寶寶覺得,媽媽是安全感的來源。
當孩子聲聲呼喚“媽媽”時候,媽媽能夠快速的回到他的身邊,讓孩子心里很踏實。
第二,少年改口叫“媽”:希望獨立
據某項跟蹤調查研究,小學階段6—12歲的孩子,“媽”的使用頻率逐漸上升,占比從一年級的38%升至六年級的67%。
“媽,我回來了” 。
“媽,我餓了/渴了”。
“媽,我的XX東西在哪”。
一位上了4年級的小同學就曾理直氣壯地告訴大人:叫媽顯得我獨立,不再是個小孩子了。
香港大學研究發現,單音節稱呼時兒童自主決策意愿更強。
小學中后階段的孩子,青春期之前,心理上處于斷奶期,渴望斷奶、希望長大,不再過多受父母管教束縛,他們的內在世界也開始變大變強,父母不再是他們的全部。
除了父母之外,他們認為還有更多的人和物希望去探索和關注,于是稱呼也由之前嬌滴滴、略帶撒嬌的疊聲詞,轉變成了簡潔干凈的單聲詞。
第三,青少年調侃“老媽”
腦科學研究發現,青春期孩子在稱呼"老媽"使用時,腦電波監測顯示前額葉皮層活躍度更高,反映理性思考。
發小家的兒子16歲上高中后,就變得愈發沉默寡言了,發小每次敲門進屋想和孩子聊會天,都被孩子不耐煩的轟走:老媽,別再嘮叨了。
青春期的孩子,自我意識獨立覺醒,也處于日益變化的身體和大腦發育相對滯后的不對稱中,內在存在叛逆扭曲,對母親的稱呼也由之前的完全信任、渴望獨立,轉為半調侃半打趣半無奈的狀態。
其實,這時候的孩子喊“老媽”,并不是代表著一種疏遠,反而是內在渴望平等對話、和平相處的一種象征。
《解碼青春期》中提到,每一個看上去叛逆、難以接近的孩子,都需要父母強有力的支持。
相比較嬰幼兒時陪伴孩子的甜蜜期,青少年和父母的相處時間大為減少,每天平均不到半個小時,其實孩子比我們看起來的更希望我們陪伴。
稱呼的背后,也代表著孩子渴望交流、平等對話的一種信號。
家長的應對之策
孩子對母親稱呼的變化,是其成長過程中自然發生的語言和心理現象,家長要理解稱呼變化的心理意義,觀察稱呼背后的情緒,坦然接受、不強行糾正。
l "媽" ≠ 疏遠,而是孩子成長的自然表現。
不要讓自己的玻璃心,給孩子造成困擾,非得讓孩子叫你“媽媽”;
少年期的孩子由之前的“媽媽”變成“媽”,家長也要改變之前的語言模式,不把孩子當寶寶看待,用商量的語氣和孩子交談;
多用這樣的句式“你看這樣可以嗎?”
"老媽" ≠ 不尊重,可能是孩子表達親密的一種方式(如朋友式相處)。
不要因為稱呼引發爭執;
如果孩子用"老媽"時語氣親昵,可以幽默回應:"行,老媽就老媽,反正我永遠是你媽~"
如果孩子用 "老媽" + 翻白眼/不耐煩:可能是青春期逆反,避免硬碰硬,先冷靜再溝通。
總之,無論孩子稱呼如何變化,母愛的本質不變,孩子對我們的依賴和信任也不會變。
希望我們用愛和包容和孩子建立良好的關系,讓他成為他自己,在家庭中得到滋養和成長。
你家孩子都會如何稱呼你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