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供醫學專業人士閱讀參考
從癥狀到影像,精準鎖定“真兇”
同樣是咳嗽發燒,為什么有的患者 CT一查就是“白肺”?支原體肺炎早期癥狀像感冒,如何避免誤診漏診?影像報告上的“樹芽征”、“磨玻璃影”,究竟如何解讀? 肺炎支原體肺炎( Mycoplasma pneumoniae pneumonia,MPP)作為社區獲得性肺炎的常見病原體,因其癥狀不典型、影像表現多樣,常讓臨床醫生“踩坑”。
醫學界精品課《常見肺部疾病與影像解析》課程中,南京醫科大學附屬蘇州醫院的李勇主任醫師給我們帶來肺炎支原體肺炎的講題,詳細講解了其臨床表現與影像特點,教我們運用影像幫助臨床診斷與鑒別診斷。
一、肺炎支原體肺炎的臨床與影像核心要點
1
臨床表現:
隱匿 ≠無害!這些細節別忽視 。
肺炎支原體感染潛伏期長( 1-3周),初期癥狀缺乏特異性,易誤診為“感冒”或“支氣管炎”,但以下特征需警惕:
咳嗽:持續性干咳(占80%以上),夜間加重,后期可伴少量黏痰;
發熱:中低熱為主(兒童高熱更常見),熱程長(平均7-10天) ;
肺外表現:約25%患者出現皮疹、關節炎、溶血性貧血(易被誤認為“過敏”或“免疫疾病”);
兒童高危信號:喘息、氣促、拒食(嬰幼兒可無咳嗽,僅表現為煩躁+發熱)。
2
影像學表現:
從 X線到CT,教你破解“迷霧”肺炎支原體的影像表現“千人千面”,但掌握以下特征可快速鎖定目標:
X線胸片:
早期:肺紋理增粗,單側斑片狀浸潤影(下葉多見);
進展期:節段性或大葉性實變,可伴胸腔積液(兒童少見)。
CT典型征象(課程附真實病例影像圖):
樹芽征(Tree-in-bud):細支氣管炎特征,提示小氣道受累;
磨玻璃影+實變影共存:“地圖樣”分布,邊界模糊;
支氣管壁增厚:伴“軌道征”,區別于病毒性肺炎的間質改變;
兒童特異性表現:肺門淋巴結腫大、過度充氣(易誤診為哮喘)。
左右滑動查看
那么肺炎支原體的診斷與治療,你了解多少?我們怎么避開“過度用藥”和“耐藥困局”?在治療藥物的選擇上,兒童和成人用藥有哪些差異?
掃面下方二維碼,下載醫學站APP,搜索《常見肺部疾病與影像解析》,所有課程免費學習,聽權威專家有聲詳細講解,更有影像圖片配合學習哦!
責任編輯:小林
*“醫學界”力求所發表內容專業、可靠,但不對內容的準確性做出承諾;請相關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為決策依據時另行核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