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黃克誠對“林彪條目釋文”提出自己的看法,在場同志聽后感慨道:“能如此大膽且客觀地評價林彪,世間恐怕唯有黃老將軍一人了。”那么,黃克誠究竟是如何評價林彪的呢?
黃克誠將軍之所以令人敬仰,不僅僅是輝煌的戰(zhàn)功,更在于那份難能可貴的直言不諱精神。自1925年投身黨的懷抱以來,他始終堅守真理,勇于與上級意見相左,這樣的“唱反調”經歷竟多達10次,足見其獨立思考與堅持原則的勇氣。
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黃克誠屢遭降級、撤職等不公待遇,這一切都無法動搖他講真話、做實事的決心,使他成為共和國歷史上最為人稱道的耿直將領之一。
1985年,當黃克誠被邀請就林彪問題發(fā)表看法時,講得不僅深刻而全面,更透露出一種難能可貴的坦誠與勇氣。在場眾人聽后無不感慨萬千,紛紛表示:“唯有黃老將軍,才敢這么談論林彪。”那么,黃克誠是如何評價林彪的?
上世紀80年代初,隨著國家法治的恢復和社會秩序的重建,社會各界開始著手解決歷史遺留問題。在這一背景下,承載著記錄與傳播歷史重任的《中國大百科全書》軍事卷編纂工作被提上日程。
如何精準、公正地描繪林彪這一復雜的歷史人物,成為編纂團隊面臨的一項艱巨任務。林彪是一個在中國現代史上難以回避的名字,早年投身革命,在紅軍長征、抗日戰(zhàn)爭以及解放戰(zhàn)爭的中,立下汗馬功勞。
隨著權力的不斷膨脹,林彪內心世界也悄然發(fā)生變化,政治野心逐漸吞噬他的初心與信仰,最終使他走上背離黨和人民利益的歧途。因此,在編纂《中國大百科全書》的過程中,如何給予林彪一個既符合歷史事實又體現公正評價的定位,成為編輯人員必須面對并妥善解決的難題。
李維民作為編纂團隊的一員,在撰寫過程中遭遇關于林彪評價的難題,團隊內部出現分歧,一方擔憂社會穩(wěn)定,主張避免提及林彪;另一方則認為回避歷史并非明智之舉。面對這一挑戰(zhàn),編寫組決定向上級請示。陳云在了解編寫組的困境后,及時召開座談會,以遼沈戰(zhàn)役為例,闡述全面評價歷史人物的重要性。
陳云強調,既要肯定林彪在軍事指揮上的貢獻,也不能忽視黨中央和毛主席的戰(zhàn)略指導,從而確立功過并述、以功為主的評價原則。為了進一步確保歷史描述的準確性,編寫組還積極尋求與林彪共事過的軍隊元老的意見,力求從多角度還原歷史真相。
1985年,黃克誠對“林彪條目釋文”提出自己的看法,邀請編寫組主要成員前往玉泉山療養(yǎng)所進行深入交流,座談會上,黃克誠首先表達對編輯們謹慎處理林彪內容的理解之情。
黃克誠倡導編輯們應效仿司馬遷,堅守實事求是的原則,勇于表達真實見解。在談及林彪時,黃克誠明確指出,林彪的軍事才能是毋庸置疑的,其卓越之處鮮有人能及,同時也不應回避他后來所犯下的錯誤。
黃克誠認為,在編寫關于林彪的內容時,必須全面而公正,既要肯定其歷史貢獻,如解放戰(zhàn)爭期間在東北戰(zhàn)場上的輝煌戰(zhàn)績,使軍隊實力大增,也要如實記載其錯誤行為及其嚴重后果。
黃克誠進一步回憶自己與林彪的深厚革命情誼,特別是在共同戰(zhàn)斗的歲月中,林彪所展現出的杰出指揮才能。他強調,只有這樣全面而真實地展現林彪的功過是非,才符合歷史事實,體現真正的歷史唯物主義精神。
數日轉瞬即逝,三位同仁再次踏入黃克誠的宅邸,手捧新修訂的林彪條目釋文,遞予他審閱。黃克誠翻閱片刻,輕聲贊許道:“此次編纂,體現唯物辯證法的精髓,貼合實際。”
離開之際,三人心中滿是感慨:“能如此大膽且客觀地評價林彪,世間恐怕唯有黃老將軍一人了。”時至今日,《中國大百科全書·軍事卷》中關于林彪的記述,全面而客觀,背后離不開黃克誠的深遠影響。
在生命的最后時光里,黃克誠雖飽受病痛折磨,仍心系國家,努力優(yōu)化黨政風氣、確保歷史人物得到公正評價,并積極推動新時期黨的政策落實,值得我們尊敬和愛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