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阿姨退休后天天在廣場舞隊當領隊,微信里加了十幾個麻將群,可最近卻悄悄退出了所有群聊。
那天她抱著新買的畫板:“跳了五年舞,打了十年牌,熱鬧是熱鬧,可心里總像缺了塊什么。”
這話讓我突然意識到:我們總以為熱鬧能填滿晚年,卻常常在喧囂中弄丟了自己。
為啥越熱鬧越孤獨
小區里的王叔,每天都忙著趕兩場聚會,微信步數輕輕松松就破兩萬。
可上周他住院做支架手術時,床頭柜上冷冷清清,只有護工買的幾個蘋果。
那些平日里稱兄道弟的牌友,一聽說要幫忙照看他的寵物狗,個個都推脫說 “最近太忙”。
而總是獨居的趙奶奶,每天清晨在陽臺侍弄花草時,還惦記著給對門的空巢老人捎袋新鮮蔬菜。
如今這時代,誰的朋友圈里還沒幾百個好友呢?但真要找個能說心里話的,還真湊不齊一桌麻將。
每天就像趕場子一樣,參加各種活動,卻忘了最最珍貴的獨處時光。
心理學上有個詞,叫 “社交宿醉”,說的就是過度社交之后那種空虛感,比喝多了酒還難受。
退休前,工作把日子填得滿滿當當,一退休,突然閑下來了,我們就本能地往熱鬧的地方鉆。
但要知道,填進去的熱鬧,就像沙子一樣,沒辦法真正充實內心。
把一個人的日子過成詩
張大爺在老年大學報了水墨畫班,現在每天雷打不動七點起床研墨。
他樂呵呵地說:“以前覺得獨居怪凄涼的,現在,兒女來探望,我都嫌耽誤我作畫。”
在他的陽臺上,蘭花隨著他的畫筆舒展枝葉,而他畫在宣紙上的山水,比旅游拍的照片還鮮活生動。
獨處可不意味著與世隔絕,而是給自己留出成長的空間。
清晨起來,泡壺茶,讀本閑書。午后在陽臺侍弄小菜園,傍晚伴著評彈,寫一寫日記。
這些看起來平淡的獨處時光里,藏著的才是生活最本真的模樣。
我認識一位八十歲的奶奶,她也是獨居,可日子過得熱氣騰騰的。
她跟著短視頻學做舒芙蕾,跟著視頻學跳舞。
奶奶笑著說:“年輕時候忙著照顧一大家子,現在才算是真正開始為自己活。”
老周去年開始學無人機航拍,現在成了社區的 “御用攝影師” 了。
他操控著無人機,給身邊的朋友們一起拍合影,那模樣,比廣場舞領隊還神氣。
保持好奇心,可不是年輕人的專利。
在菜市場里,跟攤主學兩句方言。坐公交車時,觀察觀察年輕人怎么用手機支付。在公園里,琢磨琢磨大媽們的絲巾拍照姿勢……
這些生活中的細微探索,能讓日子像剝洋蔥一樣,一層一層地發現新世界。
我常去的那家茶館老板,六十五歲了還開始學英語,現在都能跟外國游客聊天。
他特別感慨地說:“記單詞可比打麻將刺激多了,每次聽懂一句英文新聞,就跟年輕時釣上大魚一樣痛快。”
把好日子留給值得的人
劉教授退休后,一口氣刪了三百多個微信好友,現在只保留了一個二十人的好友群。
他說:“以前參加論壇,就跟趕集似的,現在和老朋友們一起討論《資治通鑒》,那才真的能聊出點滋味來。”
上周,他們為了 “王安石變法” 爭得面紅耳赤,轉頭又約著去聽蘇州評彈。
精簡社交,可不是冷漠,而是把真心留給對的人。
這就好比整理舊衣柜,那些起球的毛衣、過時的外套,該捐就捐,留下最合身、最常穿的幾件,越穿越新。
真正的知己,就是那種你說 “今天不想出門” 時,對方馬上回你 “我今天給你留了碗你愛吃的菜” 的人,這就是默契。
晚年最好的狀態,可千萬別讓退休生活變成另一種打卡上班,得活成自己真正喜歡的樣子。
就像老茶客品味陳年普洱,越沉淀越有味道,這才是歲月給予我們最好的饋贈。
生活從來都不是一道非此即彼的選擇題,當我們學會享受獨處的清歡,保持探索的熱情,珍惜真心的相遇。
那么,每一個普通的日子都能過成限量版。
畢竟,人生下半場最珍貴的,不是活給別人看的熱鬧,而是讓自己從心底里感到舒服的滋味。
作者:等風來
兩個孩子的職場媽媽,左手執筆右手帶娃,喜歡讀書、寫作、畫畫、堅信即便生活一地雞毛,內心也要擁有自己向往的詩和遠方,關注我,持續給您提供更多育兒干貨。
(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