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張蹲在田埂上吧嗒旱煙,盯著手機(jī)里的立夏節(jié)氣提醒直皺眉。村頭大槐樹下的石磨盤旁,幾個老漢正掰扯“早立夏熱死?!钡睦险f法,今年陽歷5月5日立夏,可農(nóng)歷四月初八的日子讓大伙犯了難。
到底算早還是晚?老輩人說按農(nóng)歷,四月前半算早,后半算晚,可手機(jī)里的節(jié)氣軟件又跟往年不一樣,這茬口的天,真是越來越讓人摸不透了。
記得十年前立夏在三月底,麥稈抽穗時還得穿件薄褂子,如今剛進(jìn)五月,地里的玉米苗就蔫巴巴地卷著葉。
農(nóng)諺說“立夏在頭,五月發(fā)愁”,今年這立夏卡在四月初八,恰是月中偏早的地界,可氣象局的預(yù)報卻說夏季氣溫要比常年高上0.5℃,這老理兒和新數(shù)據(jù)碰一塊兒,倒讓人心慌。村東頭李叔家的稻田剛插完秧,逢人就念叨:“早年立夏晚,秧苗返青慢,如今立夏早,又怕曬壞根,老天爺這脾氣,咋總跟咱莊稼人較勁?
”翻開泛黃的老黃歷,“首夏猶清和”的句子還在,可眼下的天兒,剛立夏就熱得蟬鳴震天。南方的親戚打來電話,說珠江水漲得比往年早,稻田里的水都漫過了田埂,可咱北方地頭的裂縫,能塞進(jìn)半根手指,同是立夏,南北的天差得跟隔了道山梁。
氣象局的小伙子來村里科普,說副熱帶高壓往北抬得快,早年“晚立夏六月桑拿天”的說法,如今擱華北平原也應(yīng)驗了,可老漢們蹲在墻根直撇嘴:“老輩人看天吃飯的本事,咋就不靈了?”去年玉米灌漿時趕上連續(xù)高溫,棒子粒癟得跟石子似的,今年這立夏的節(jié)骨眼,大伙都盯著地里的莊稼犯愁。農(nóng)科院的專家說,早立夏對水稻、棉花是好兆頭,可咱北方多是玉米、小麥,高溫來得早,地里的墑情跟不上,保不齊又是場抗旱硬仗。
村西頭的王大爺掰著手指頭數(shù):“2018年立夏早,六月熱得牛都躲樹蔭,2020年立夏晚,桑拿天烤壞了半茬莊稼,今年這不上不下的日子,到底該防旱還是防澇?”灶臺上的鐵鍋咕嘟咕嘟煮著立夏飯,新麥磨的面透著股清香,可女人們嘮嗑時總嘆氣:“老輩人斗蛋、秤人圖個吉利,如今咱就盼著天公作美,別讓莊稼受了罪。
”電視里播著厄爾尼諾的新聞,說今年夏天可能更熱更澇,老張夾著旱煙的手頓了頓:“都說農(nóng)諺是老輩人的智慧,可這氣候變化快得跟脫韁的野馬,老理兒還能管多久?”田里的玉米苗在熱風(fēng)里搖晃,像是在問每個路過的人:立夏早了熱,晚了涼,可這“早”和“晚”的界限,是不是也跟著天氣變了模樣?我個人覺得,農(nóng)諺就像咱莊稼人的老伙計,雖說如今科技發(fā)達(dá)了,可它里頭藏著的節(jié)氣規(guī)律,總讓人心有牽掛。
但看著地里越來越密的滴灌管子,聽著手機(jī)里實時更新的氣象預(yù)警,又不得不信,老天爺?shù)钠?,還得靠咱多留幾手準(zhǔn)備。
就像村口那棵百年槐樹,春去秋來總帶著老輩人的盼頭,可枝椏間新掛的氣象監(jiān)測儀,又明明白白告訴咱:時代變了,咱莊稼人看天吃飯的法子,也得跟著變。末了收拾旱煙袋,老張望著天邊的火燒云嘟囔:“天有不測風(fēng)云,可咱莊稼人心里得有本明白賬,管它立夏早還是晚,把地侍弄好了,比啥都強(qiáng)。
”遠(yuǎn)處的蛙鳴聲突然響成一片,比往年早了些時日,不知是熱得慌,還是在催著大伙趁早做打算,這立夏后的日子,總歸是要在汗水和盼頭里,一步步走下去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