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在石樓縣支教的山東大學第26屆研究生支教團成員孔宇寒,將自己積攢的2000元支教補助款捐贈給了石樓縣曹家垣鄉道堡村“暖心食堂”,為“暖心食堂”購置了一批全新廚具。
“暖心食堂”是道堡村村民自發為孤寡老人和困難家庭提供免費餐食的公益項目,具體由石樓縣青年志愿者協會秘書長劉輝和4名同鄉利用村里的廢棄學校籌建。1992年,劉輝出生在石樓縣一個小山村。小時候家境并不富裕,上學以后家里負擔變得更重,但是父母堅持讓劉輝上學。良好家庭環境的熏陶讓劉輝既上進又富有愛心。更幸運的是,在校期間,劉輝接受了一位愛心人士的幫助。從此,這份熾熱的溫暖埋在了劉輝心里,也讓他與公益服務結下了深深的緣分。
2015年,回老家經過一條小路時,劉輝看到了一位雙眼迷茫、行動遲緩的老人,詢問后得知,老人找不到了回家的路。他先帶老人吃了飯,又通過多方打聽,幾番周折后終于找到了老人的家人。這位老人患有老年癡呆癥,村里面像他這樣需要關心幫助的老人還不少。劉輝深受觸動,覺得自己必須做點實事幫助他們。“因為受到過溫暖,所以我想溫暖別人。”劉輝說,從那以后,他就和一群志同道合的年輕人成立了石樓縣青年志愿者協會。
協會成立之初,當地居民對志愿者還比較陌生,志愿服務范圍也有限。那時,劉輝身著紅馬甲,入戶走訪時總會引來周圍人的不解。幾年來,他始終致力于石樓縣志愿服務事業,多次自費外出“取經”,通過培訓學習相關專業知識,廣泛動員身邊親朋好友積極參與志愿服務建設。
志愿的種子生根發芽,服務他人的理念在這片黃土地上茁壯成長。如今,石樓縣的志愿服務隊伍由最初幾百人擴展到6000余人。為有效連接社會愛心資源,劉輝曾凌晨兩點多蹲在汽車客運站啃面包。志愿服務建設的道路充滿艱辛,但他從不言棄。
有困難找志愿者,有時間做志愿者。在團中央駐石樓縣鄉村振興工作隊的支持協調下,劉輝積極回應搬遷群眾特別是青少年的期待,圍繞學業輔導、親情陪伴、環境美化、就業指導、社區融入等實際需求,幫助搬遷青少年轉變思想觀念,逐步適應新環境、融入新生活。比如,他開創的“六點半課堂”“考研自習室”,承辦的“青年之家”“鄉伴計劃”“紅領巾學堂”等項目,真正把“志愿”做到了人們的“心里邊”。
劉輝的這份愛心在不經意間廣泛傳遞,也為社會和家鄉做出了積極貢獻。特別是他帶領志愿者團隊在移民搬遷小區開展的“六點半課堂”。志愿者們陪伴留守兒童做作業、玩游戲;上千本書籍供他們免費閱讀,全新的學具也能無償使用……據統計,“六點半課堂”先后開展主題文化活動、集體生日會、公益課堂等358次,累計活動時長3萬余小時。孩子們就這樣跟隨一批一批有愛心、有學識的志愿者,不斷收獲溫暖和成長。
參加志愿實踐活動多年來,劉輝和伙伴們書寫著新時代雷鋒故事。關愛空巢老人、資助困難兒童、熱心公益事業、參與疫情防控……一次一次的貼心服務、一年又一年的忘我付出,他們用實際行動踐行了“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精神,用實際行動詮釋著“優秀志愿者”的光榮使命。劉輝說:“一路走來,有艱辛有感動,更多的是擔當。”
而作為新一代的青年志愿者,上大學時,孔宇寒就一直熱衷于志愿服務,多次參加校內外組織的文體活動、大型賽事等。孔宇寒覺得,志愿服務不應只局限于某些方面或某些具體的人,身邊各種有需要的人或事,他都可以提供幫助。
2024年8月,孔宇寒來到石樓縣職業中學任教。來到石樓縣后,他作為石樓縣與山東大學合作聯絡員及山東大學研究生支教團石樓隊隊長,積極參與當地的志愿服務與公益幫扶項目。在此期間,他認識了劉輝,兩人曾對該縣曹家垣鄉道堡村進行過走訪。走訪中發現,由于廚具老舊、設備不足,食堂一度面臨運營困境。孔宇寒得知這一消息后,用實際行動詮釋著一名青年志愿者的責任與擔當,他的善舉得到了村民們的稱贊。
近幾年,道堡村許多年輕人已前往縣城或外地工作,而家中留下的很多老人行動不便或身患疾病,難以得到有效照料。尤其是老人的日常飲食達不到營養均衡標準,甚至有時吃不上一頓熱乎飯。劉輝籌建“暖心食堂”的善舉,讓孔宇寒很受觸動,他決心也為“暖心食堂”出一份力。平日里,他省吃儉用,將西部計劃志愿者支教補貼款積攢下來,捐助給道堡村“暖心食堂”,為食堂添置了電磁爐、不銹鋼蒸鍋等基礎廚具。
作為山東大學第26屆研究生支教團成員,孔宇寒始終踐行“用一年不長的時間,做一件終生難忘的事”的誓言。在石樓縣支教期間,他不僅承擔教學任務,還積極參與社區服務。其間,他發起了“薪書計劃”等活動,為山區兒童捐贈物資、傳遞希望。此次捐款,他更是將關懷從課堂延伸至民生,展現了新時代青年的擔當。“小孔的善舉不僅是物質支持,更讓我們看到年輕人對社會的熱忱。”道堡村“暖心食堂”負責人說。
一位留守老人感動地說:“這些新鍋灶做出的飯菜更香了,心里也更暖了。”面對這些贊許,孔宇寒則謙遜地回應:“錢雖不多,但能幫到大家,便是我支教生涯最珍貴的收獲。”
孔宇寒的行動也感染了其他支教隊員,團隊正籌劃聯合更多社會力量,為食堂提供長期支持。
山東大學研究生支教團自成立以來,始終將公益基因融入支教使命。從大同靈丘的棉服圍巾捐贈活動,到如今孔宇寒的捐款置辦廚具,一代代支教隊員以點滴行動匯聚成河。正如孔宇寒在日記中所寫:“教育的意義不僅是傳授知識,更是播撒善意的種子。當我們俯身傾聽土地的聲音,便能找到奉獻最質樸的答案。”這份溫暖,不僅讓道堡村“暖心食堂”的炊煙更加裊裊,更點燃了鄉村百姓對美好生活的信心。未來,這份愛心將繼續傳遞下去,不斷提升當地村民的幸福感。
志愿活動不僅需要傳遞,更需要接力。無論是石樓本土的志愿者劉輝,還是遠在他鄉支教的青年志愿者孔宇寒,他們終將在這場“愛心接力”中讓“暖心食堂”更暖!記者 馮海硯
來源:呂梁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