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重慶4月15日電 “雖然很多案子最終沒有進入到訴訟程序,但我覺得我辦的每一個案件都是實實在在有意義的。”近日,在與湖北某地檢察院關于檢察公益訴訟的座談中,一位檢察官的有感而發深深打動了西南政法大學檢察環境公益訴訟調研團隊的成員。
2022年以來,西南政法大學“益路青行”調研團隊跨越10個省市,足跡從重慶延伸至四川、湖北、安徽、江蘇、上海、廣東等地,累計走訪30余家司法機關,圍繞檢察公益訴訟制度的治理效能、典型舉措以及制約因素,深度對話100余名一線干警,形成訪談實錄50余萬字,用青年視角記錄中國環境法治進程,以青春實踐探尋綠水青山的司法守護之路。
“經過兩年扎實調研,我們真切地了解了檢察環境公益訴訟制度的實踐樣態,發現了文獻里沒有的‘真問題’,并且總結了制度運行中的‘實舉措’。”從座談交流,到跟隨辦案走訪,團隊成員深刻體會到檢察公益訴訟制度在服務美麗中國建設、推動經濟社會綠色轉型中發揮的關鍵作用。
調研過程中,檢察機關邀請團隊成員加入到“益心為公”志愿者隊伍當中,團隊目前已通過志愿者云平臺向檢察機關提報生態環境領域線索10余條。此外,成員們還自發成為“河小青”“潔小青”,參與巡河護河、環境衛生清理等志愿服務活動近20次。
“今年是檢察公益訴訟制度落地十周年,也是檢察公益訴訟專門立法、生態環境法典編纂的重大歷史節點,我們期待通過扎實的調研,為這項‘中國方案’的完善提供來自青年學生的觀察視角與基層參考。”團隊負責人表示,項目團隊將繼續深耕環境公益訴訟理論與實踐,為更好實現環境公益的司法保護貢獻青春智慧和力量。(劉政寧、冉珈維、袁焱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