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杜卓濱 黃曉慶
“甜,美也。從甘從舌,舌知甘者。”
在《說文解字》中,“甜”被拆解為舌頭感受到的甘美,指像糖、蜜的味道,進而延伸為舒適、愉快的感覺,以及“美好”。
這個看似抽象的概念,在內江這座“甜城”找到了最生動的注腳—— 在內江經開區,它是流水線上精心釀制的果汁與飲品的甘美;在甜城湖邊,它是年輕人隨山歌起舞時飛揚的裙角;在火花村,它是鄉村舊貌換新顏后村民朋友圈分享的照片;在雙鳳養老院,它是老楊垂釣時鯽魚咬鉤瞬間綻放的笑紋……
4月14日,封面新聞首席記者團深入內江,用鏡頭與筆觸捕捉這座千年甜城為“甜”字寫下的新時代釋義。從味覺的甜到生活的甜,從文字的甜到人心的甜,內江正以全方位的“甜美”實踐,重新定義著這個古老漢字的當代內涵。
產業之甜——從“蔗糖古法”到“甜味+”產業集群
在“無辣不歡”的巴蜀大地,內江執著地書寫著與眾不同的“甜蜜傳奇”。
內江的“甜”,早在隋唐時期便隨著甘蔗種植生根發芽。至清朝初年到20世紀50年代,鼎盛時期,內江糖產量占全川的70%、全國的48.46%,桔糖和冰糖產量幾乎獨攬全川。如今,位于內江市中區龍門鎮的曾家大院還保留著不少糖業遺跡,訴說著那段輝煌歷史。
甘蔗豐收(資料圖)
1979年,“甜城”一詞首次載入《辭海》,“甜城內江”正式得到認定。2023年6月,中國食品工業協會正式授予內江“中國甜食之都”稱號,為這段跨越千年的甜蜜故事寫下新的注腳。
立足深厚的產業積淀,內江市委八屆五次全會創新提出“甜味+”發展戰略。這一產業體系不僅涵蓋傳統食品加工制造,更延伸至包裝材料、物流配送等配套領域,形成完整的產業鏈生態。
作為“甜味+”產業的主戰場,四川內江經開區總是一副忙碌的景象。4月14日一早,各廠區便加足馬力,全力生產,助力內江“甜味+”工業的發展。
這里不僅匯聚了泰國天絲紅牛、北京匯源果汁、上海紫江、華潤雪花等國內知名食品企業,還有香港昇興易拉罐、恒合包裝等配套生產企業入駐,基本實現“種植—生產—包裝—物流”全產業鏈條。
內江經開區天絲集團紅牛飲料(四川)生產基地(攝影:王斌)
此外,黃老五、趙老師、金四方、旺旺食品等30余個區域知名品牌,遍布內江各縣(市、區)。
據內江市相關部門統計,內江市現有規模以上“甜味+”工業企業120戶,2024年實現產值192.84億元,占全市規模工業總產值的14.75%,同比增長18.78%。
面向未來,內江正著力打造“雙百億、雙五十億”產業集群發展格局。通過強化科技創新、深化產業鏈整合、培育特色品牌,力爭將“甜味+”產業年均增速穩定在10%以上。
這座千年甜城,正在傳統與創新的交響中,譜寫從“甜蜜記憶”到“甜蜜經濟”的產業升級新篇章。
城市之甜——“甜城”基因賦能現代城市更新
“甜城”二字對內江而言,既是穿越千年的文化胎記,更是浸潤城市肌理的精神密碼。從隋唐蔗糖到當代“甜味+”產業,這份獨特的甜蜜基因,如今正轉化為城市治理的溫暖底色。
在城市更新的實踐中,內江市堅持“甜城”文化底色,以民為本,打造出了入選住建部無物業服務小區實行基礎物業服務典型案例的“西二巷小區”。
建成于20世紀70年代,無物業管理的西二巷小區,50年后煥發新顏:垃圾庫變為紅色驛站,閑置空地變成口袋公園、停車場,實現文化氣和煙火氣并存。
在內江市中區玉溪街道新華路社區黨委書記姜維斌看來,西二巷小區建設的訣竅便是社區以居民為主,推行樓棟自治,將“甜”與“不甜”的評判權交給居民。
“最開始我們的思路是整個小區統一物業收費標準,便于管理和維護。后來我們發現每棟樓的居民所站的角度不同,意見也就不同,很難有統一標準。”
姜維斌介紹,該小區推動成立“網聯委”“自管委”“自改委”等新興自治組織,每25戶設立一個聯戶員,作為居民們的千里眼、順風耳和傳話筒,讓小區的治理由各自管委自己負責。
新華路西二巷老舊小區改造項目只是內江市實施城市更新的一個縮影。甜蜜的漣漪還從城市蔓延至鄉野。
距城區15公里的火花村,村民們在自家庭院種植紫皮大蒜,既美化環境又戶均增收千元;該村還通過“生態腎臟”等創新設計,實現人居環境與經濟效益雙提升。
內江東興區田家鎮火花村發展“庭院經濟”(攝影:黃曉慶)
截至目前,內江市已在37個鎮(街道)、526個村(社區)全域推進農村面貌改善行動,累計46.6萬戶、139.8萬名群眾受益。
如今走在內江城鄉,既能觸摸千年甜文化的脈動,更能感受到新時代“甜蜜事業”帶來的獲得感與幸福感。
民生之甜——全齡段“甜蜜服務”的幸福實踐
城鄉環境的改善在進行著,民生服務也絲毫沒落下。
2024年,內江市深入推進“30件甜蜜內江民生實事”,聚焦“上班族”“上學族”看病難,在11家三級醫院常態化開設午間門診、夜間門診;聚焦校園午餐供應問題,提供三種供餐模式,逐步解決供應難題;聚焦就業難題,搭建就業創業服務平臺,指導大學生自主創業。
步入2025年,內江將民生服務重點向養老領域縱深推進。內江高新區勝利街道社區綜合為老服務中心,46張床位入住率達到100%。
內江高新區勝利街道社區綜合為老服務中心(圖據內江高新區社會治理局)
今年94歲的肖春玉老人已經習慣了這里的生活,4月14日上午9點剛過,便拉上自己的姐妹們來到音樂室,亮開嗓門,唱起了她們年輕時喜愛的歌曲。
而在音樂室不遠處的走廊里,老人們三三兩兩圍在一起,討論著墻上的彩筆畫,那是老人們自己上色的作品,其中一個粉色的哆啦A夢受到大家的喜愛。
這些生動的“銀發樂園”圖景,正是內江完善養老服務體系的縮影。截至目前,內江市已建成社區綜合為老服務中心、養老服務驛站、老年助餐點、老年教育教學點170個,縣級失能照護中心5個、區域性養老服務中心27個、農村互助養老服務驛站144個,構建起覆蓋城鄉的三級養老服務網絡。
內江的民生服務創新不止于硬件提升,更注重精神滋養。通過“天天有活動、周周有服務、月月有主題”的常態化文娛活動,讓老年人的生活煥發新活力。
2025年,這座城市繼續拓展幸福半徑,從兜底保障到教育醫療,從文體生活到就業創業,著力打造覆蓋全生命周期的“甜蜜民生”服務體系,讓更多內江人都能感受到時代發展的甜蜜果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