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往事在不停地追我們,因此我們必須跑得更快。當時光機開始刻下一座城市的所有符號,新聞早已記錄下民生的點點滴滴,那些隨著時光流逝的人和事,終將消散在城市不斷升騰的煙火中。昭通中心城市里的老街老巷,總是開啟我們對故鄉與異鄉的獨特記憶,那些回不去、尋不到的都是故鄉的痕跡,觸手可及的也都是異鄉的訊息。
近鄉情怯,每一個籍貫為“云南昭通”的人,無論走多遠,都是故鄉昭通最小的孩子。于此,我們以時間為軸線,以昭通城的街巷為維度,以熱烈的人和事為向度,以文字、圖像、視頻為鏡像,帶你看昭通街巷。
以時間的名義,還你一份沉甸甸的昭通城市記憶。
執煙火秉熱愛燃燈前行—下排街
時間是一把根據不同歷史經緯設定的變幻魔尺,將過去、現在、未來放在不同的歷史時段進行測量,得出的尺度是時代的經度與緯度,而精神屬性的向度,更是一種心之所向的歲月愿望。昭通古城下排街作為古城的另一條街,在開啟邊疆鴻蒙的昭通,接受時間的浣洗后,呈現“昭明通達”的美好愿景。
下排街,這條位于昭通城北的老街,不僅見證了昭通歷史的變遷,也沉淀了豐富的文化遺產,它是古城的商業中心,更是昭通歷史與文化的縮影。
(一)
“排街”一詞源于古代城市的街道布局。在昭通古城中,下排街因其位于古城北部,地勢較低,故得名“下排街”,其形成與昭通的地理位置和商貿活動密切相關,是昭通通道文化的重要節點,不斷延展的具象化街巷定義,托舉著這條老街,使其在歲月的長河中煥發新的生機與活力。
在烏蒙山脈的褶皺深處,一條青石板鋪就的街道蜿蜒向南。數百年來,馬蹄聲、駝鈴聲、叫賣聲、讀書聲在石板縫隙間生長又消散,如今只剩下苔痕斑駁的石板,依舊沉默地記錄著光陰的故事。下排街,這條昭通古城的中軸線,在茶馬古道的駝鈴聲中醒來,在抗戰烽火里淬煉,在現代化浪潮中堅守。每一塊石板都是歷史的活字,每一道門楣都是文化的密碼,當晨霧漫過老街屋檐的翹角,整條街道就像一幅緩緩展開的時空卷軸。
昭通古城的形成可以追溯到漢代,當時這里是南方絲綢之路的重要驛站,隨著歷史的推移,昭通逐漸發展成為滇東北地區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唐代時期,昭通成為南詔國的一部分,進一步促進了其繁榮。明清時期,昭通古城進一步發展,城市規模擴大,商業活動日益活躍。
昭通的歷史是連通中原、承接邊疆文化的重要節點。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的昭通府志中,“商賈云集,市聲如沸”是對下排街最早的記載。
馬蹄聲聲、人聲鼎沸的茶馬古道到達昭通城后,沉浸在歷史的輝煌中,隨著出滇入川通黔道路的不斷拓展與完善,昭通逐漸融入中國傳統歷史文化,并逐步實現與中原文化的歡快脈動。
下排街是一條長數丈的街道,自建城之初就是滇東北最重要的商貿樞紐。馱著普洱茶的馬幫從普洱出發,跋山涉水,匯聚在下排街的騾馬市。成百上千的騾馬擠在石板路上,駝鈴聲能響徹整個昭通壩子。
馬幫文化在下排街留下了獨特的建筑密碼。多年來,街道兩側的商鋪均為“前店后倉”的格局,3米高的石砌臺基是防潮的智慧,門框上方的拴馬石至今保留著繩索摩擦后的凹痕,最具特色的當數“天井馬廄”。
(二)
多年以前,下排街街口的那個算命先生起身離開了這里,回到鄉下的一畝三分地。在命運的街口,他算過很多人的命,有人問事業前途,有人問愛情婚姻,有人尋求富貴通達,有人問生老病死,但是很少有人問自己從哪里來,要到哪里去,是否心里藏著敬畏和法則。作為某種精神的寄托,算命之人幫人算命,卻沒有算到自己的命運齒輪需要添加一點時代的潤滑劑,啟動自己認知的時代轉向,將善良的愿望付諸具體的行動上。心里的善念也許一閃而過,之后就起身奔赴生活的遠方,在世俗里輾轉騰挪后,回到命運為自己打好的結里,日復一日地試圖找尋過往的得與失,在悲喜交加的情結里,為自己左沖右突找一個出口。
1940年,某地質考察隊途經下排街,在日記中寫道:“街市雖狹,然書肆林立,翰墨飄香,實邊陲文化奇觀。”在那段烽火漫天的歲月里,昭通這些老舊的建筑在戰火中完成了功能性嬗變。始建于明代的戲臺,曾經掛上了“抗日救亡宣傳站”的匾額;清代考棚改建的戰時圖書館,收藏著從沿海搶運來的典籍;傳統四合院的雕花門板被卸下,成為運送軍需的臨時擔架……這些古建筑的功能轉換,創造了文化遺產保護的特殊范式。
40年前,江湖人稱“馬扯”的男子,從下排街的一個巷子走出,身后跟著一群不諳世事的少年,他們在昭通城里闖蕩,用拳頭捍衛自己心里那點可笑的尊嚴,用所謂的義氣換取別人的認可。后來,這條街上有人不斷走出,有人又不斷走回,有人沉淪,有人發達,更多的人還是選擇回歸,用汗水找尋生活的本味。
命運的齒輪在每個人出發、返回的時候,就悄然轉動。時光兜兜轉轉,在他們身上刻下的歲月年輪,逐漸在這一撥人進入暮年后清晰——他們留戀時光贈予的寬容,也后悔年少輕狂的驕縱,守著一方天地在往事里找尋歲月的榮光,抑或探尋記憶之河的流向。
當人們走過時,下排街不動聲色地默默打量每個人,一天天平整的道路,一天天長高的房屋,記錄下他們的面孔,錄制著街道的眾生相。
(三)
下排街在昭通古城的時光縫隙中,保存著一條街道的部分記憶。多年前的一份昭通文化遺產普查表明,下排街137處明清建筑中,有73%存在結構性損傷,21處重點文物常年被商鋪遮擋。
文化交融的印記鐫刻在建筑細節中——工匠雕刻的云紋雀、萬字格窗欞相映成趣,白照壁上的山水畫旁題寫著象形文字。光緒年間的商行,門楣上還留有宗教的印跡。
烏蒙山海拔1900米的云線之上,凈心禪院的晨鐘從未停歇。走在老街上,禪院里的晨鐘暮鼓將古城的人喚醒,這座滇東北最古老的寺院,用北斗七星布局的建筑群丈量天地,古剎將時空折疊成永恒的當下。
第三代住持果明禪師,帶我們在寺院里轉悠,天上云卷云舒,地上眾生安然,云在青天水在瓶的情境讓人心境開闊。禪院的大雄寶殿浮雕,將農耕時間嵌入佛教空間,庭院的瓷磚將雨滴轉為梵音,鏤空的花窗使穿堂風吟誦真言。
(四)
時光之渡的境由心生和時間長河的萬物生長,寫滿了下排街的每一個巷道、每一幢建筑及每個人的心中,有人沐手上香,有人虔誠觀瞻,有人輕輕走過,萬千鏡像的背后,是煙火人生映照百姓生活的熱烈。
據傳,清末下排街上有一商人,人稱“李三爺”,他是下排街著名的茶商,通過茶馬古道將昭通的茶葉運往西藏,成為當地商界的傳奇人物,發達之后,走出昭通,從此街坊四鄰再也沒有見過他。也許,富貴不還鄉,猶如錦衣夜行,其人其名消散在風中。
從風中走散的人,很多。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一位先生在下排街創辦了一所新式學堂,推動了昭通教育事業的發展,培養了許多優秀人才,在很多人的回憶中,這所學堂可能就在現在的某幢大院里。在歷史的重要時刻,下排街人也是急公好義的,更是有家國情懷的,當抗日戰爭烽煙四起,這條老街上的許多商家曾經積極捐款捐物支持抗戰,也有男兒投軍抗戰。
下排街上,有很多與凈或靜理念相契合的產業。段國禹每天早上起床后,喜歡去清官亭公園走上幾圈,然后慢條斯理地打開店門,開啟一天的生活。作為土生土長的下排街人,58歲的段國禹經常從街這頭走到街那頭,往返多次后,默默地在自己的素食店前漫步。他對下排街上的風云人物不愿過多提及,只是委婉地說,曾經的風云人物早已消散,那些是非與恩怨早已化開,街上那些奔跑的少年,早已隱身在老街一隅,歲月從背后抽走他們風光的風衣,拋來生活的重擔,他們只有奔跑,才能換取一日三餐,換來子孫的安康。
對于下排街的來歷,段國禹從父輩、祖輩那里聽來許多——下排街最早的街名為“九街”,至于是不是昭通古城的“第九街區”,他卻直言聞之不詳。后來,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的一段時間里,這條街改名為“紅星街”。再后來,街區命名時,又還原為“下排街”。
提及往事,段國禹說,在祖父輩時,家中曾經是昭通最早制作餌塊的大作坊。小時候,他曾經跟著祖父和父母一起制作餌塊。在燒得旺盛的炭火上,先用一個大甑子蒸熟米飯,然后把米飯倒進一個巨大的碓窩里,用一個巨大的木槌反復捶打,直到米飯變成制作餌塊的半成品。再經過幾道繁瑣的工序,一個個餌塊才被壓制出來。后來,家里放棄了這門手藝,在街上起房蓋屋,他也在這里娶妻生子,一家人在街上經營著一家素食館,每天都有回頭客光顧,尤其是每月的初一、十五,一家人忙得團團轉。“未來會更好的!”生活的苦樂他不在乎,在乎的是未來。
暮色四起,晚風掠過下排街房屋檐角的銅鈴,發出歲月的清響。這條承載著文明記憶的街道,正在將歷史轉化為面向未來的生命力,整條街道仿佛被注入琥珀般的光澤,將過去、現在與未來凝固成永恒的瞬間。
??
來源/昭通新聞網 記者 唐龍泉飛 楊明 莫娟 毛利濤 譚光吉 文/圖
終審/胡華玉 編審/保進 校對/馬思 編輯/何淑倩格
投稿/822996965@qq.com
轉載請注明來自 “微昭通” 官方微信公眾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