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老齡化程度持續加深的現狀,泰安市泰山區財源街道后七里社區以“有事多商量·泰山協商”議事平臺為抓手,協商構建“1+3+N”醫養融合服務體系,推動養老服務從“基礎保障”向“品質提升”邁進。
黨建引領搭平臺,協商議事解民需。社區黨委依托“協商議事室”,建立“網格問需+多方協商”機制,針對老年群體反映集中的醫療、助餐等6類需求,組織政協委員、醫療機構、物業公司及居民代表開展專題協商。通過“需求清單”與“資源清單”動態匹配,推動社區衛生服務站升級改造,協調駐地醫院開通綠色轉診通道,初步實現“小病不出社區、急病快速響應”。
多元共治建機制,服務升級見實效。創新推出“物業+養老”服務模式,將健康監測、助潔送餐等8項服務納入物業增值內容,“幸福食堂”試運營以來日均服務100余人次。建立“銀齡互助”志愿服務隊,吸納20余名低齡老人參與健康咨詢、安全巡查等工作,帶動居民參與率大幅提升,同時也大大增加了居民群眾的幸福感、安全感。
數字賦能提質效,智慧服務暖民心。開發“醫養e家”智慧平臺,整合3家醫療機構資源,為老年人建立動態健康檔案庫,提供在線問診、服務預約等數字化服務。聯合泰安市中心醫院開展遠程診療試點,累計組織健康講座3場、義診4場,惠及居民200余人次。
長效發展固根基,民生答卷顯溫度。目前,社區已制定協商成果落實跟蹤表,明確7項重點任務責任清單。通過設立“養老服務質量監督崗”,聘請10名居民代表參與服務評價,推動“家庭醫生簽約”等民生項目持續優化。同步建立“社區養老發展基金”,募集首期資金用于特殊困難群體幫扶。
“協商機制讓養老服務更貼近群眾實際需求?!鄙鐓^黨委書記谷志表示,隨著季度聯席會議機制、資源整合激勵辦法等5項制度陸續出臺,“黨委領導、政府支持、政協搭臺、社會參與、群眾受益”的治理格局正加速形成。這一探索不僅為老齡化社區治理提供了新思路,更彰顯了全過程人民民主在基層的生動實踐。
(大眾新聞記者 曹儒峰 通訊員 張麗 燕超 張亦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