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來聊聊中國古代人口的變化。當前中國人口超過十四億,居世界首位,那在古代中國的人口數量又是什么情況呢?
總結來說有兩個特點:一個是人口數量整體呈增長態勢,且在大部分時間都高于其他國家和地區;另一個就是中國人口數量大起大落,變化劇烈。
先說第一點,中國人口數量多,并不是從近現代才開始的,而是從很早就在世界人口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從公元元年開始,中國人口在世界上的比例大致在30%上下浮動。甚至在遠古父系氏族公社末期,中國總人口便已達到了1000多萬。
根據西晉皇甫謐在《帝王世紀》中記載,在大禹之時,中國人口便有“千三百五十五萬三千九百二十三人。”如此詳略的數字,自然引起后人的普遍質疑。但在很多文獻中都記載,大禹之時有萬國之多。當時的國是指一個氏族部落,而根據考古研究,一個氏族部落的人口大約在1000至2000人不等。即便萬國之數有所夸張,然而也相去不遠,所以依此計算,大禹之時中國人口便有千萬之巨,與西晉皇甫謐的記載并無太大出入。
其后從夏王朝至春秋末年的1500多年間,中國人口始終維持在1000至1300萬之間。戰國時期人口大規模增長,到了后期全國人口約有3000萬。秦漢一統之后,人口再次有了新的發展,根據《后漢書》記載,到了西漢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全國人口已達到了5900萬。
其后從西漢至明朝前期,中國人口始終在5000萬上下浮動,變化不大。到了明朝末年全國人口突破一億。及至清朝乾隆年間,全國人口已增至3億,鴉片戰爭至解放前人口為4億。
中國歷史人口數量變化圖
那到底是哪些因素促使中國人口數量整體處于增長狀態,并且長期高于其他地區水平呢?
我認為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發達的農業文明
中國雖然人均耕地面積在世界上并不靠前,但優勢在于相對集中,與歐洲山河縱橫切割而成的散落平原相比,中國的黃河、長江兩流域的平原更適合大規模耕種,且在步入中世紀之后,中國古代的農業技術遠高于歐洲地區 。
尤其是漢代,中國的農業從粗放逐步向精細發展,農具進入鐵器時代,出現了鐵犁、二人三牛的耦犁以及鐵耙、耬車、風車、水車、石磨等先進生產工具,畜力成為生產的主要動力,水利灌溉技術不斷改進。同時隨著絲綢之路的貫通,大量新品種農作物引進中國,出現了更為精確的歷法,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刺激了勞動生產率的進一步提升。種種因素使得耕作的效率和農作物產量都大幅提升,可以為更多的人口提供生存所需,這也是為什么在漢朝人口出現大規模增長的原因。
二是儒家傳統觀念
長期以來,鼓勵人口生育的觀念在中國歷代王朝中占據著統治地位。殷墟卜辭中就有“多子孫甲”的記載,據說周文王生有百子,傳為佳話。儒家更是將其提升至了倫理的高度,“不孝有三,無后為大”,認為不生育沒有后代,就會斷了香火,于禮不和。
除此之外,歷朝統治者為了戰爭、徭役或其他統治需要,也大力鼓勵百姓生育,甚至會采用獎勵的方式。戰國時有的國家在婦女懷孕后“命有司守之”,生了男孩還要賞酒賞肉。另有一些統治者則頒布法律強制百姓婚育。五代十國時不少皇帝將達到一定年齡的女子集中起來由政府擇偶。漢朝也曾規定婦女到了15歲尚未出嫁則要“五算”,即繳納的人頭稅增加五倍。
三是大一統的穩定環境
中國自秦漢以降,大部分時間處于大一統的局面,這種情況不但形成了如今中國文化和疆域上的高度統一,同時對于人口增長的影響也不可估量。大一統王朝建立之后,除了對外戰爭或王朝顛覆末期外,國內基本處于和平發展狀態,有利于百姓休養生息,繁衍發展,尤其是處于明君盛世之時,這種情況更是明顯。如唐初人口只有1000萬,經歷了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百年發展,人口暴漲至4800萬。而歐洲在羅馬帝國分裂之后,其后十個多世紀來,均處于封建割據狀態,始終沒有形成一個統一的政權,這就導致了國與國之間殺伐不斷,不能為人口發展提供一個穩定的條件。
中國古代人口的另一個特點是人口大起大落,劇烈變化。
為了說明這點,下面我們再列舉一些數據。
上面我們提到了漢朝人口高峰近6000萬,然而到了三國人口還剩多少呢?根據唐《通典》、《三國志》以及晉《帝王世紀》綜合來看,三國人口大概在767萬左右,這意味著從漢平帝到三國的兩個多世紀以來,中國人口銳減了7/8。
隋朝人口高峰,根據正史記載是4600多萬,而經過群雄混戰的隋唐演義之后,在唐代建立之時只剩下了1000萬。
到了開元盛世人口增至4800多萬,然而經過八年安史之亂,人口又劇減70%,降為1692萬。
13世紀初宋、金、夏等國加起來人口超過1.4億,然而蒙元入主之后,全國總人口只剩下7500萬,北方人口只有1000萬,損失高達80%。
由此可見,中國歷次朝代更迭都伴隨著大量的人口消亡,甚至有的時候,有的地區,十不存一,難怪會有“亂離人不及太平犬”的說法。
當然以上這些數據,只是根據官方掌握的戶籍資料反映的數字,并不能代表當時真正的人口水平。一方面,是因為由于戰亂所致,很多流亡人口并未登記造冊,記錄在官方戶籍之中;另一方面是朝代更替,所統治的疆域都有所不同,統計的人口范圍自然也有所偏差。
但即便是考慮到了以上兩種因素,中國歷次王朝更替所導致的人口起落仍然讓人讓人觸目驚心。
那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是否也是這種情況呢?
同樣地,我們以西歐的人口變化來作對比。根據英國經濟學家安格斯.麥迪遜的統計,西歐從公元元年至1998年的數據變化為。
元年:2470萬。200年,2760萬。400年,2290萬。600年,1860萬。800年,2040萬。1000年,2541萬。1200年,4088萬。1300年,5835萬。1400年,4150萬。1500年,5726萬。1600年,7377萬。1700年,8146萬。1820年,13288萬。1998年,38839萬。
我們把這些數據繪成圖表如下:
西歐人口變化曲線(公元元年-公元18世紀)
從中我們能看出,歐洲人口變化曲線相對比較平緩,只有兩次人口下降時段:第一次是200-600年間,主要是因為蠻族入侵,羅馬帝國滅亡所致,但我們可以看到在此期間西歐人口雖然呈下降趨勢,然而并沒有出現像中國那樣的劇烈變化;第二次出現在1300-1400年,這一次是由于歷史上著名的黑死病所致。此后由于歐洲進入工業革命,人口開始快速上升。
由此可見在西歐兩千年的歷史中,戰亂所導致的人口下降并不明顯,反倒是黑死病的天災比之人禍造成的影響要大上許多。
為了更好地對比中國和歐洲人口變化,我們將兩組數據制成曲線進行對比觀察。
中國與西歐同時期人口數量變化曲線
由此可見,中國人口大起大落,變化劇烈,與之相比歐洲人口變化顯得平滑了許多。
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呢?
上面我們提到了西歐并未形成中國大一統的格局,封建割據十分嚴重,就以法國為例,在卡佩王朝統治期間,其境內有大大小小十幾個公國,每個公國之下還有數不清的伯爵、男爵領地,相互之間戰爭不斷,其他地區情況也大多與此類似。所以才有人說,歐洲歷史就是一部戰爭史,此話一點都不過分。
然而吊詭的是歐洲戰亂頻次和持續時間都高于中國,為什么對人口影響卻遠比中國要小呢?
主要還是因為兩者體制不同,最終導致的戰爭規模和影響也相距甚遠。
之前我們說過中國大一統格局保證了和平治世之下,人民可以休養生息,長久發展,然而一旦發生戰亂,朝代更替,戰爭將會席卷整個疆域,普天之下概莫能免。在中國大一統觀念之下,歷次王朝更替,都無異于翻天覆地,重置乾坤,天下危如累卵的百姓命運可想而知。與之對比,歐洲封建制雖然爭斗不斷,然而每次戰爭都局限于一個地區,很難蔓延到整個歐洲。
兩相對比之下,就能解釋為何中國古代人口變化會如此之劇烈了。
正如宋代羅泌所言:“建封之時,一人縱以失德于上,而萬國之中,各有政化,聞者得以興起。郡縣之世,一人失德,則波頹瓦解,而四海共罹其禍。”簡單來說,中國大一統王朝的弊端是,君王一人失德,天下億萬臣民買單,用生命買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