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文內容均是根據權威資料,結合個人觀點撰寫的原創內容,文末已標注文獻來源以及截圖,請知悉。
翻開美國的歷史,不難發現,遏制其他國家的發展一直都是他國的主要目標之一。
所以從英國、到蘇聯再到日本,美國一直在持之以恒地做著這件事,自1991年蘇聯解體之后,美國就把目光轉向了正在發展的我國。
但讓他們沒想到的是,遏制我國異常的簡單,于是美國也就想到另一個計謀,既然干不掉,那不如再造出一個“中國”。
他們看上了我國的兩個鄰國,是哪兩個呢?他們的計劃會成功嗎?
亞洲馬歇爾計劃
隨著90年代開始,東方大國冉冉升起。
看著中國的發展勢頭就越來越猛,美國也將目光轉向了我國,想用以往的經驗來遏制我國的發展,這樣就不會威脅到他霸主的地位。
可是和蘇聯不一樣的是,中國有著幾千年的文明,一路走來都是比較穩健,再加上數千年發展的智慧積累,美國以往的辦法在我國的身上起到作用。
所以老美又生一計,也就是亞洲版的馬歇爾計劃。
這個馬歇爾計劃其實最早是美國用在歐洲的,這一計劃還要回溯到二戰之后。
二戰期間,因為美國的地理優勢,所以在戰爭中它受到的損失并不大,再加上它的武器先進,靠著賣武器迅速積累了不少資本。
而歐洲是二戰的主戰場,國家的建設和經濟可以說都被戰爭摧殘得一塌糊涂。
在這樣的背景下,美國的馬歇爾在1947年提出對歐洲的建設進行支持,比如德國、法國等等。
而美國的總統杜魯門聽后,也是十分地積極,拿出了1300個億支持西歐建設,有了錢之后當然建設就要順利的很多了。
于是這些西歐國家迅速恢復了以往的繁華,可是這是有代價的,俗話說:拿人手短。
歐洲眾多國家被美國幫助了這么多,也就徹底成為了美國在歐洲的代言人,不僅要接受美國在軍事上的入駐,就連外交隊形都要和美國一致。
所以美國借助自己在歐洲的勢力牽頭成立了北約,隨著北約的東擴,蘇聯的生存空間也被擠壓,這也是導致蘇聯解體的一個原因。
所以,美國也就想要將這一辦法直接搬到亞洲,對我國如法炮制,他選定的國家是哪里呢?
選定的替身國家
其實,目前來看美國在亞洲的勢力一直在擴張,除了之前的菲律賓與日韓。
之后美國又盡全力在亞洲打造兩個可以替代我國的國家,讓他們成為制造業大國,這兩個國家就是印度和越南。
選擇印度,美國正是看到了他和我國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人口眾多。
人口多就意味著勞動力市場龐大,進而生產成本低,產量也大,這就是印度最大的優勢,還有一個優點就是印度的地緣優勢。
他可以控制波斯灣到馬六甲海峽的通道,這也就為運輸貨物提供了便捷的交通。
為了響應美國的號召,印度總理莫迪在2014年就推出了“印度制造”的戰略,且目標到2022年要將制造業的GDP比重提升至至少25%。
那么美國為何會選擇越南作為第二個替代我國的國家呢?
其實他們看中的是越南的地理優勢,首先越南和我國相鄰,可以和菲律賓一起在南海問題上成為美國的小弟。
第二就是越南的地理位置運輸貨物便利,再加上越南和我國有一些歷史上的恩怨,所以它和美國也算是一拍即合。
在美國的號召下,不少外國企業也開始在印度與越南建廠的步伐,比如蘋果、三星這些廠就都在印度與越南建設工廠。
其中越南的制造業確實增長勢頭非常猛,出口額也突破了3000億美元的大關。
美國為了扶持兩個國家的制造業也付出了不少的努力,那么這兩個國家真的能如美國的愿望,成功替代我國嗎?
愿望恐難以實現
先來看印度,莫迪在2014年做出的“印度制造”講話,如今十多年過去后,印度的制造業不僅沒像莫迪期待的那樣上升,反而其GDP占比從2015年16%下跌到了13%。
不少當初遷過去的工廠,目前都在往外搬,這也就說明印度替代我國的可能性很低了。
究其原因,其實主要還是三點。
我們常說“熱帶無強國”,其實是有科學依據的,因為熱帶的國家人們生活態度普遍散漫,而印度人就是這樣。
當然,要說想解決這個問題也不是不可以,就是安空調。
可這又涉及印度的另一個問題了,就是電網建設十分地落后,就連首都新德里的供電都不足70%,熱一點甚至都得大面積停電。
所以印度人寧愿在恒河水里泡著也不想去工作。
其實最重要的還是,印度雖然人口眾多,但是人員素質確實非常難評。
這時印度是一個種姓制度國家,低種姓基本沒有什么受教育的機會,所以他們大多只能在廠子里打工。
但是,就算是打工,有很多時候也需要看圖紙,比對細節,這也是大部分印度平民欠缺的地方,別說普通商品,就連印度的戰斗機也經常掉下來,可見工廠搬走也不是沒有原因的。
那么印度問題比較多,越南是不是可以替代我國呢?
越南的制造業比起印度來要好不少,據研究機構的統計,越南目前1億人口中,年輕人占比較大,這就是越南最大的優勢。
但越南和印度有著一樣的問題,就是人員的素質良莠不齊,所以生產出來的產品,質量也是時好時壞。
而且越南的最大缺點是面積狹小,原材料不足,所以很多原材料他們還是得從我國購買。
比起我國來說,面積廣袤,緯度跨度大,地大物博,所以很多商品的生產可以擁有完整的產業鏈。
所以我國的崛起并不是靠著時代這種單一的因素,而是多方面優勢突出才會發展到如今。
這么來看,美國的亞洲版馬歇爾計劃估計只能完成一半,就是前期的出資。
至于想要真正地培養起可以和我國抗衡的勢力,估計會非常的困難,簡直就是天方夜譚。
參考資料:
環球網:“替代中國”論調為何越來越站不住腳?
澎湃新聞:如何看待越南出口超深圳?東南亞繁榮與中國優勢互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