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實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
黃承偉
習近平總書記3月17日至18日在貴州考察時強調,貴州要從自身實際出發,扎實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推動興業、強縣、富民一體發展。新時代以來,貴州省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堅決貫徹落實中央關于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決策部署,深入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結合本省實際創新實施“四在農家·和美鄉村”建設,以“富在農家、學在農家、樂在農家、美在農家”為核心抓手,全面推進鄉村產業發展、人居環境改善、鄉村治理創新,著力打造貴州省的“千萬工程”,全省城鄉融合發展的基礎持續夯實,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進程扎實推進。
因地制宜借鑒“千萬工程”經驗
新時代以來,貴州省持續推進“四在農家·和美鄉村”建設取得明顯成效。這是因地制宜借鑒“千萬工程”經驗的重要成果。
從發展維度看,“四在農家·和美鄉村”建設和“千萬工程”具有共同的核心理念。其一,“四在農家·和美鄉村”建設以“富、學、樂、美”為核心,聚焦農民增收、素質提升、文化生活、人居環境改善;“千萬工程”以“人居環境整治”為切入點,推動鄉村全面振興。兩者都強調農民主體地位,注重滿足農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體現了鄉村振興中“人”的核心地位,突出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導向。其二,“四在農家·和美鄉村”建設通過產業、文化、生態、治理等多維度協同發力,與“千萬工程”從環境整治到產業升級、再到鄉村治理的全鏈條邏輯高度契合,均強調鄉村振興的系統性、整體性,都凸顯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目標取向。其三,“四在農家·和美鄉村”建設中突出山地特色生態優勢,注重保護傳統村落和自然景觀;“千萬工程”則以生態治理為基礎,推動綠色生產生活方式。兩者均將生態價值轉化作為鄉村振興的重要路徑,都充分遵循生態優先與綠色發展的指導思想。
從方法論上的借鑒與創新維度看,“四在農家·和美鄉村”建設是“千萬工程”經驗的本土化轉化。浙江“千萬工程”強調科學規劃與分類施策,貴州在推進“四在農家·和美鄉村”建設中結合山地地形和民族文化特色,因地制宜制定建設標準,避免千村一面?!扒f工程”通過“政府引導+村民自治”激發內生動力,“四在農家·和美鄉村”建設中探索形成的“院壩協商”“寨老議事”等機制,強化農民參與決策的主動性。貴州將“四在農家”與鄉村旅游、特色農業(如茶產業、辣椒產業)結合,推動“農文旅”一體化發展,正是浙江“美麗經濟”模式的本地化。
從實踐維度看,貴州省“四在農家·和美鄉村”建設實踐拓展了“千萬工程”的內涵。在數字化賦能方面,貴州依托大數據優勢,在“四在農家·和美鄉村”建設中引入智慧農業、農村電商等新業態,探索了多樣化的數字鄉村建設路徑。在民族文化傳承方面,貴州在人居環境整治中注重保護苗族、侗族等民族文化元素,打造“特色村寨”,豐富了“千萬工程”的文化內涵。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方面,貴州通過“四在農家·和美鄉村”建設,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如生態旅游、林下經濟),為“千萬工程”的生態價值轉化提供了山區樣本。
“四在農家·和美鄉村”建設
面臨諸多新挑戰
一是投入的供給與需求矛盾突出。 貴州作為西部欠發達省份,財政資源有限,部分農業農村項目投入主要依賴上級專項資金,地方配套能力有限。 部分項目需整合多部門資金,但打包使用效率低,綜合效益未充分釋放。 農村投資回報周期長、風險高,企業和社會資本參與意愿較弱。 在推行“百企興百村”行動中,實際落地項目較少,市場化運作機制尚未成熟。
二是人才短缺與結構失衡還未得到根本緩解。一方面,本土人才流失嚴重。留守人群難以支撐產業振興和基層治理需求。農業專業人才、科技力量及市場保障能力普遍存在不足,人才引進與培養機制不夠完善,返鄉創業支持體系尚未健全,基層農技服務隊伍力量普遍薄弱。
三是不少地方基礎設施與公共服務短板還比較突出。一方面是交通與水利設施滯后。貴州山地地形復雜,部分偏遠地區交通網絡未全覆蓋,農產品運輸成本高。水網建設仍存短板,季節性缺水問題突出,農田灌溉和居民用水穩定性不足。另一方面是公共服務供給不均。農村教育、醫療、文化設施與城市差距還較大,不少村級綜合服務設施建設需要加大完善力度。
四是鄉村產業發展面臨市場風險壓力較大。比如,產業鏈條短、附加值低較為突出。精深加工和品牌溢價能力較弱,不少特色產業存在“靠天吃飯”風險。又如,產銷銜接不暢。農產品流通環節多、損耗大,農民議價能力弱,季節性農產品滯銷問題突出。
五是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離現代化要求仍有一定差距。治理體系的協同性比較弱,部分地區存在條塊分割、上下聯動不暢問題,部分群眾參與意識也比較淡薄,依賴政府主導,內生動力不足,移風易俗難度大。從民族文化保護看,苗族、侗族等民族文化元素需融入鄉村建設,但商業化開發可能導致文化失真,傳統村落保護與旅游開發矛盾凸顯。
此外,還存在如何統籌好生態保護與發展、統籌好區域發展的平衡性等問題。
打造“四在農家·和美鄉村”
建設升級版的實現路徑
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堅持以高質量發展統攬全局,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展現貴州新風采的重要指示精神,貴州省“四在農家·和美鄉村”建設需要立足山地特色與民族文化優勢,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以系統性、創新性思維突破現有瓶頸,破解上述困難挑戰,多維度打造“四在農家·和美鄉村”建設升級版。
路徑一:強化數字化賦能,構建“云上四在農家”智慧生態。一是大力發展智慧農業。如依托貴州大數據優勢,在壩區推廣“5G+物聯網”智慧農場,實時監測土壤墑情、作物生長,實現精準施肥灌溉,大力建設數字農田。二是大力發展農產品電商矩陣。打造“黔貨出山”云平臺,整合“一碼貴州”與直播電商資源,建立“農戶+合作社+平臺”直供體系。三是大力發展鄉村治理數字化。如建設“黔村智治”平臺,實現“數據多跑路、群眾少跑腿”。又如,在傳統村落(如鎮遠、西江千戶苗寨)建立三維數字模型,模擬災害預警、旅游承載力評估,為保護與開發提供科學依據。
路徑二:促進生態價值轉化,探索“綠水青山”變現新機制。一是構建生態產品交易平臺。在赤水河、烏江流域選取試點村,量化森林、濕地碳匯量,對接全國碳市場交易,收益反哺生態保護,有力有序開展碳匯交易試點。二是探索生態補償創新機制。建立“下游補償上游”橫向補償機制,鼓勵企業購買“生態服務券”,用于農村污水處理、河道治理。三是推進綠色產業融合。如發展林下經濟3.0,推廣“林藥、林菌、林蜂”立體種養,發展低碳鄉村旅游。
路徑三:打造文化IP,塑造“山地人文”新品牌。一是充分活化利用民族文化。如打造非遺工坊集群,推出“國潮黔貨”系列;將“村BA”“村超”升級為省級IP,引入職業聯賽機制,配套舉辦民族服飾設計大賽、山地馬拉松,形成“體育+文化+旅游”產業鏈。二是傳統村落活態傳承。如實施“數字村寨”計劃,對古村落進行3D掃描建檔,開發VR導覽系統等。
路徑四:優化區域協同機制,構建“跨域聯動”發展格局。一是協同打造東西部協作2.0。如與廣東、浙江等省份合作設立“飛地產業園”,貴州提供生態資源與勞動力,東部輸出資本與技術,共享稅收與就業紅利。再如,實施人才雙聘計劃,推行“東部專家駐黔服務+貴州農技員赴粵學習”雙向機制,重點培育茶葉精加工、冷鏈物流等領域人才。二是協同打造農業、生態、文化、旅游多重融合經濟帶。如依托貴陽、遵義都市圈發展都市農業、休閑農場,建設“周末微度假”目的地。又如,整合烏江沿岸古村落、紅色資源打造“烏江畫廊”百里生態文旅廊道,串聯思南石林、沿河烏江濕地等節點。
路徑五:創新鄉村治理模式,構建“多元共治”內生發展新格局。比如,創新“積分制+區塊鏈”自治平臺,村民參與環境整治、移風易俗等行為可累積積分,通過區塊鏈技術記錄,積分可兌換農資補貼、教育補助或“榮譽勛章”,激發內生動力。比如,通過建立災害預警體系、建設“平急兩用”設施等,推進“韌性鄉村”建設,提升防災減災能力。
?。ㄗ髡呦抵袊l村振興發展中心主任、研究員,農業農村部鄉村振興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
來 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總監制:姚卜成
監 制:韓世雄
編 輯:張瓊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