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導讀
近日,河北省廊坊市通報,因強制要求商戶將店鋪廣告牌匾改為綠色而引發廣泛爭議的三河市委書記付順義已被免職。此事件再次凸顯了網絡輿論監督在推動公共事件解決中的重要作用,但過度依賴“媒治”可能弱化法治權威,不利于社會治理的長效機制建設。
事件回顧:三河市強推“綠色牌匾”引發輿論風暴
事件起因與經過
2024年11月,三河市發布了《三河市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導則》,其中明確規定廣告牌匾顏色應遵循“色淺、淡雅、明快、協調”的原則,且在“廣告牌匾設計負面清單”中明確要求“除國際國內連鎖品牌,不允許用紅藍底色或字樣”。
此規定導致三河市多家商戶,尤其是蜜雪冰城、好想來等品牌門店的紅色、藍色、黑色招牌被強制更換為綠色,甚至醫院的紅十字標志也被改成綠色。
2024年10月底,三河市市場監管局負責人在市場現場談話中稱“按書記的要求,西邊打造的是學院風、國際化”,強調“不允許有紅色底色的牌匾,咱們去紅去藍”,顯示該政策是市委書記付順義的指示。
該政策執行過程中,城管部門多次上門通知商戶更換招牌顏色,部分商戶被迫自掏腰包改色,且相關措施缺乏正式文件支持,主要通過口頭傳達和先行執行,導致社會輿論強烈反彈。
事件結果
事件引發廣泛關注和批評,《人民日報》、《新華網》等中央媒體發表評論,指出此舉權力濫用,損害市場主體經營自主權,增加商戶負擔,破壞營商環境。廊坊市紀委監委介入調查,聯合調查組確認媒體反映問題基本屬實。
2025年4月15日,廊坊市聯合調查組通報,已對三河市委主要負責人免職處理,責成三河市委、市政府深刻反思、全面整改,并將根據調查結果依法依規追責問責。被免職的三河市委書記為付順義。
付順義在固安任職時的類似現象
付順義于2021年5月至2024年6月任固安縣委書記。固安縣也曾出臺類似的廣告牌匾管理規定,要求戶外廣告牌匾顏色遵循“色淺、淡雅、明快、協調”的原則,且《固安縣城市管理導則》顯示“除國際國內連鎖品牌,不允許用紅藍底色或字樣”。
不過,固安縣的規定未明確要求商戶強制更換招牌顏色,且相關政策執行情況未有公開回應。該政策在固安期間尚未引發如三河般的廣泛輿論和官方調查。
“媒治”助推事件解決,但不應成為治理“萬能鑰匙”
三河事件再次印證了網絡輿論監督對公權力的制約作用。自媒體率先關注并持續發聲,倒逼地方政府回應質疑、調查處理,體現了“第四種權力”的力量。
然而,過度倚重“媒治”存在隱憂。一方面,它更多是輿論壓力下的應急處置,而非理性回歸公平正義的制度化方案。另一方面,“媒治”強化了民眾對網絡輿論的依賴,可能引導“媒治高于法治”的錯誤認知。
法治才是社會治理的根本保障
三河事件反映的問題根源在于法治的缺失,而非法律不健全。如果相關法律機制得到有效運行,類似事件就不會輕易發生,更無需耗費大量輿論資源才得以揭示。
網絡輿論監督作為一種柔性約束,難以形成社會治理的常態化機制。民眾權益的最終保障仍需依靠法治,而非看“媒治”的臉色。過度“媒治化”反而可能損害法治權威和政府公信力。
健全依法行政,完善法治監督機制
對三河事件,我們不能因“媒治”的階段性勝利而止步,更需引以為戒,著力健全依法行政和法治監督機制:
一是完善法律制度,厘清公權邊界,為行政行為劃定“紅線”;
二是強化制度執行,嚴格按法定權限和程序行政,堅決防止權力任性而為;
三是暢通法治監督渠道,充分發揮司法監督、人大監督等制度性監督力量;
四是加強廉政建設,用身邊事教育身邊人,推動形成崇法學法守法用法的社會氛圍。
唯有從根本上祛除制度性“病灶”,才能有效規范權力運行,維護群眾合法權益,讓類似三河事件不再上演。對此次事件正本清源、舉一反三,方不辜負網民輿論監督的良苦用心。
法律支持丨劉彤 15863205648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