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1月,志愿軍入朝后的第四次戰役打響。西線第38軍、第50軍不惜以重大代價將美軍主力吸引在漢江當面,就是為了給中線鄧華集團反擊爭取時間,創造機會。
然而,就在彭總催促鄧華集團發起反擊的時候,鄧華和韓先楚卻因為首戰目標的選擇發生了分歧。鄧華主張先打橫城,韓先楚希望先打砥平里。
面對兩位愛將的建議,彭總也罕見猶豫起來,舉棋不定。
對首戰目標,鄧華和韓先楚為什么有分歧?彭總為何會那么反復斟酌,再三猶豫呢?
因為這一戰對第四次戰役進程發展走向非常關鍵,也決定了戰役目標能否達成?
先打橫城還是砥平里?
橫城和砥平里,這兩個地方原本沒有多少知名度,因其第四次戰役之橫城反擊戰和砥平里攻堅戰,被大家熟知。
砥平里位于楊平和橫城之間,西距楊平13公里,東距橫城30公里。
2月9日,進至橫城和砥平里的“聯合國軍”,在整個戰線上成為孤軍突出之勢。這一機會是靠著西線第38軍、第50軍將士血戰拼出來的。
第38軍、第50軍阻擊西線美軍主力,傷亡比較大,身在志司的彭總也著急了。他催促鄧華在2月11日向中線敵人發起反擊。
進至橫城的是韓軍第5、第8兩個師及美軍兩個營。進至砥平里的是美軍第2師一部。
以志愿軍的實力,只能各個擊破,不是先打橫城后打砥平里,就是先打砥平里后打橫城,兩者只能選其一進攻。
先打誰呢?
彭總罕見舉棋不定
鄧華認為先打橫城,韓軍戰斗力弱,可以大量殲滅敵人。如果先打砥平里,好處是可以直接撼動敵軍西線的進攻。問題是守軍是美軍,戰斗力強,如不能在兩個晝夜解決,敵人三面增援,對我軍不利。
韓先楚認為先打砥平里,如此可以拿下事關戰役全局的樞紐。
在這種情況下,決心怎么下,關鍵是對風險、代價與利益的權衡中做出取舍。
2月7日14時,彭總致電鄧、韓,提出了三種作戰方案:一是先打韓第8、第5兩個師,二是先打砥平里美軍,三是兩處同時打。
2月8日16時30分,彭總又致電鄧華,讓他抓住機會,發起攻擊,先打砥平里。
彭總發出電報不久,他又收到了鄧華在12時發給自己的電報,計劃第39、42軍主力打砥平里,第66、第42軍一部打橫城,第40軍主力阻擊敵人援軍。
鄧華沒有在電報中明確先打何處?
鄧華
彭總收到鄧華電報后,根據鄧的部署,在8日23時致電,改變了主意,提出先打橫城。
彭總最后采取了鄧華的意見,先打橫城。也許彭總認為鄧華指揮中線,在前線更了解情況吧!
1951年2月11日夜,東線四個軍向橫城發起總攻,取得大的勝利。
至13日凌晨,橫城反擊戰結束。志愿軍殲敵1.2萬人,俘虜6800余人,繳獲大量武器裝備。
砥平里失利
橫城反擊戰取勝后,下一個目標就是砥平里。按照前三次戰役的經驗,此時砥平里的美軍應該已經放棄陣地,開始匆忙撤退了。
然而,誰也沒有想到砥平里還會有一場意義重大,影響深遠的惡戰。
守衛砥平里的美軍本來已經打算放棄抵抗了。然而李奇微卻嚴令死守,否則軍法處置。
李奇微的想法和韓先楚一致,砥平里才是阻止志愿軍前進的關鍵之地。
如果志愿軍拿下砥平里,美軍第9軍右翼會暴露出來。志愿軍順勢打下去,整個“聯合國軍”的戰線就會被撕裂。李奇微不得不大步后撤。
韓先楚
鄧華和韓先楚有分歧,關鍵就在這一點上。韓先楚認為,西線付出巨大代價阻擊敵人,目的就是讓鄧華集團打開缺口,迂回到敵人的側翼,迫使李奇微后撤,穩定戰局。
橫城反擊戰消滅敵人,只是戰術勝利,沒有取得戰略上的主動。只有拿下砥平里,才能占領樞紐,才是戰略上的勝利。
當橫城反擊戰還在進行時,砥平里的守軍已經構筑起防御工事。李奇微也派出援軍增援。
志愿軍連續3個晝夜攻打砥平里,犧牲3000余人,都沒有拿下來。
隨著美軍增援部隊越來越近,心情沉重的彭總下達了撤退命令。負責西線阻擊敵人的第38軍也同時撤退到漢江以北,阻擊已經失去了意義。
毛主席說過:
“抓住戰略樞紐去部署戰役,抓住戰役樞紐去部署戰斗。”
參考資料:
1、《決戰朝鮮》 —— 李峰,現代出版社
2、《1007天的戰爭》——馬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