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組織的“豪華海葬旅行”又滿額了!雖說每戶2000塊錢看上去不高,但得再算上往返大連的交通和食宿費,又花錢、又折騰的“海葬游”還被秒搶了,現在的名額已經售罄!
海葬有什么神奇之處,跟火葬、土葬一樣不都是送別親人嗎,怎么海葬就變得這么搶手了?為啥有人喊著比傳統葬法更好呢?
費用2000遭‘秒搶’?
黑龍江這趟去大連的海葬活動是挺特別的,每戶收費2000元,政府補貼1000元。在現在的海葬市場上算是便宜的,可為什么大家對海葬這么追捧呢?
哈爾濱市殯葬事務服務中心在3月18日透露,今年海葬活動的預約名額已經滿了,有大約100戶家庭只能等到明年。
服務中心的工作人員介紹,骨灰統一撒到指定海域,所有操作對環境不會造成污染。
黑龍江可是沒有海的,為什么這些黑龍江的家屬要將骨灰跋山涉水地撒到大連呢,這些年隨著生態葬逐漸被大眾接受,海葬成了不少年輕家庭的新選擇。
許多人開始關注這種“不占地、不立碑”的安葬方式,去年清明節到今年3月15日,已經有428戶家庭預約了海葬活動,人手一份報名表,擁擠程度不亞于北上廣的熱門樓盤開售。
為了保證活動能夠達到預期,官方給出的程序是非常嚴謹的,報名海葬需經過一系列手續。海葬當天限定兩位家屬帶著兩份骨灰,乘坐官方統一安排車輛和船只。
一切過程以環保和莊重為主,在這一基礎上,加一個人登船多收200塊,加一份骨灰則是150元,還有代撒骨灰服務,每份收800元。
聽起來略貴,但也在合理范圍內,有人看重儀式感,這些花費對一些家庭而言倒也挺值。這么看黑龍江這趟海葬“旅行團”雖說是有點小門檻,費用也還算合理,但對希望用一種特別方式送別親人的家庭來說,算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可海葬越來越貴,為什么現在有越來越多人選擇這種安葬方式呢?
海葬憑啥貴?
有人可能想不通,骨灰撒到海里還得交幾千塊,那還不如按照傳統方式將骨灰埋在地下呢,黑龍江雖然城市也不少,但人地矛盾遠沒有北上廣深這些一線城市尖銳,買一塊墓地或者葬到自家祖墳里不香嗎?
為什么還要大費周章的跑到大連搞個海葬呢?
其實對比火葬和土葬來說,海葬算是非常講究的,傳統思維中,大家覺得骨灰火化后入土為安最合適,火葬本身的過程比較直截了當,花費也算相對低。
但在火葬之后,許多人依然會選擇墓地來安放骨灰,但一些大城市的公墓價格高到讓人驚掉下巴,十幾萬起步已經不是什么新鮮事,這樣一來火葬后的費用反而就上去了。
而火葬最被人詬病的地方便是長期占用土地,一些老的家族墓地往往會形成一大片墓園,后續管理維修也都需要費用,有的家屬喜歡花大價錢修個漂亮墓碑,在很多地方還形成了厚葬之風,進一步抬高了成本。
土葬就更復雜了,無論在選地、下葬、祭祀等環節上都相對比較傳統,規矩多自然花費就高了,不過現在我國很多大城市已經嚴控甚至禁止土葬,這種傳統的喪葬方式在我們的大城市里已經越來越少了。
這樣比較下來海葬的優勢就非常明顯了,環保、不占地兒、價格較為可控。有些家庭選海葬不完全為了省錢,是看中了這種安葬方式對大自然的尊重。
海葬并不是將骨灰撒進海里,而是會把特殊處理過的骨灰用環保的降解罐裝好后沉入海底,這樣對海洋生態沒有啥破壞,就連撒放的鮮花也都得是能自然降解的那種。
選擇這種方式的人有很多一部分是看中了海葬的“綠色環保”特點,這可是火葬后土葬沒法比的。
火葬骨灰入土后還得占據一片墓地,時間久了免不了修修補補的,管理費、修墓費幾年下來就不少。而海葬就像送親人一趟最后的旅行,儀式簡單又不失莊重。
那海葬的收費到底是貴在哪兒?不管是干什么一定會產生成本的,海葬雖然不會產生墓地的費用,但是不管是用的船、指定海域撒放地點以及工作人員的服務都是成本。
再加上骨灰撒海的前期需要辦理很多手續,這一來一去價格也就高了,而且我們在網上看到很多高價海葬都是私人包船定制,會在海葬之前舉辦一些個性化儀式,這樣的費用肯定要比正常的海葬高很多。
國家為啥推行了新型殯葬改革?
近幾年生態葬這詞兒是越來越熱,除去海葬,樹葬、草坪葬、花壇葬等方式也跟著火了起來。
有人選擇這些新形式,說是環保、省地兒,也有不少人是因為墓地價格高漲,不想承擔沉重的經濟壓力。
生態葬的流行不無道理,骨灰往樹下一埋或者撒進花壇,墓地占用的那點地方完全可以忽略不計。對講究環保的人來說,這種新形式比放墓園好太多,如今人們都提倡低碳生活,到了身后事自然也不想“占地為王”了。
我國力推生態葬始于2016年,當時民政部等九部門發了份關于節地生態葬的文件,目標很明確——要移風易俗,改革傳統殯葬方式。說白了就是想讓墓地少占地,多生態保護。
時代在發展,過去那種“厚葬為安”的想法越來越不符合現代社會的需求,現在的大城市可用土地越來越少,繼續劃地為墓已經不太現實了。
所以很多政府牽頭開始支持生態葬,遼寧省就是其中的典范,他們不止在大力推海葬,樹葬、草坪葬等方式也在共同推行。生態葬不僅沒有占用大片土地,還讓骨灰自然回歸大地,在這個提倡環保的時代大潮下,新型的喪葬方式成了不少年輕家庭的選擇。
有的地方推出了免費海葬政策,不僅儀式免費,甚至政府還給參與家庭發放補貼,現在大眾的殯葬觀念正在逐漸轉變,也是順應社會發展和政策走向的結果。
家里有老人的可能觀念還偏傳統,但對一些年輕人來說,生態葬不僅符合他們的環保理念,而且經濟壓力相對也小了很多,算得上是一舉兩得的好事。
國家近幾年重點推行綠色殯葬改革,目標就是節地、環保、減輕家庭負擔,不僅是針對墓地土地問題,更重要的是引導全民認識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性。
有些地區對骨灰管理變得非常嚴格,違規土葬、私自撒骨灰的現象都是不允許的。之前曾有新聞報道,某地有人私自把親屬骨灰撒海,被漁民發現并舉報,最后不僅處罰了個人,還引發了很多社會爭議。
而這幾年通過政府部門的嚴格監管,大家才漸漸意識到:原來海葬也是有指定地點的,骨灰不能隨便撒。隨著政策的推廣,民眾的生態葬意識也在逐漸增強。
國家不僅注重形式變革,政策導向里的文化內容也在慢慢變化,前幾年提到骨灰安葬,大部分人第一時間聯想到的都是一塊墓碑。
現如今不一樣了,樹葬沒墓碑,海葬沒標記,但反而更有了一種特殊的紀念意義。有些人海葬那天在海邊種棵樹,風一吹樹影搖曳,能讓人想起故人,更感受到生命的循環。
一個城市的文化也在這樣的改革中慢慢被形塑,國家就是想讓群眾明白,親人不一定要留在一塊石碑下才能被銘記,環保的生態葬同樣能讓記憶延續,還有效減少了對環境的負擔。
國家大力推生態葬就是要打破那層“墓碑即永恒”的固有思想,要讓“生命融于自然”的新觀念植入人心。
現在不少地區還設立了“海葬紀念廣場”或“樹葬追思林”,方便親屬定期祭掃,很多人抵觸新型喪葬方式就是覺得‘沒有墓碑怎么祭拜’。
其實各地都在為海葬、樹葬修建紀念設施,方便大家有個地方追思緬懷。
上海早在2019年就開始設置海葬紀念碑,親屬可以在海葬之后來這里獻花祭拜,這些措施不僅照顧了傳統習俗里的祭掃文化,還帶著一點環保和新時代的氣質。
國家這么推生態葬就是因為它適合解決實際問題,大城市殯葬成本高,地方政府即便想發力蓋公墓,土地資源也有限。
北京上海就早已經開始預約海葬排隊現象,明顯看出政策號召下的需求猛增,不論是減輕墓地管理的負擔,還是推廣環保殯葬理念,國家這一盤“大棋”不僅在節地環保上有作用,還是一盤社會管理上的長遠妙招。
結語
面對我國土葬火葬的那些弊端,海葬和生態葬這類新型方式能滿足各類實際需求,自然也會慢慢流行開來。無
未來隨著社會接受度的進一步提升,更多人會選擇走這條“回歸自然”的道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