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春光正好,位于上海市中心的老牌地標田子坊,客流量節節攀升,單日最高達到3.2萬人次,進入近五六年來人氣最旺的時候。曾紅極一時,后來又逐漸沉寂的田子坊,自去年下半年以來,吸引了不少海外游客慕名來打卡。久違的熱鬧正在重回田子坊。
這里是田子坊,這個春天,弄堂里穿梭著來自世界各地的朋友們,好奇地感受著這里的海派氣息。“感覺比較有復古的氣息,在大城市很少找到這樣的地方,所以我覺得還蠻有趣的。”“我們覺得這里很漂亮,人們也很友好,這些街道的顏色,我們很喜歡。”
田子坊的人氣從去年下半年開始猛增,今年1到4月,工作日平均每天的人流量達到了26000左右,雙休日更是突破了3萬人次,達到了五六年來的巔峰。在免簽政策的利好之下,境外游客也增加明顯,占到游客總量的4成,還吸引來了被反向種草的國內游客們,來的人不會空手而歸,總得吃點喝點再買點。“在我們韓國人眼中,這里是很有名的地方,我們買了些香料、茶和一些杯子。”“姐妹沒來過,我再帶她來兜一圈,沒想到那么多人,這個弄堂就是我們上海的腔調,只要你想買的都有。”
田子坊的這片弄堂,早年間因為一批藝術家們的入駐,為這里注入了獨特的文化基因。街區里不少住戶陸續將房屋出租給商鋪,但同時仍有原住民在這里生活著,時尚潮流又自帶煙火氣,使得這里一度成為來上海必打卡的地標之一。2010年,田子坊最火爆時,商業溢價甚至超過了當時的新天地,但隨后房租瘋漲等問題,逼退了一批文藝工作室和小規模商鋪,區域內到處是烤串奶茶,同質化的鑰匙扣、冰箱貼等“到此一游”的紀念品。
后續又疊加了疫情影響,房屋密集的田子坊里游客大減,知名地標一度陷入了沉寂。這也給屬地敲響了警鐘,他們必須抓緊時間,對業態進行梳理與調整。田子坊地區管理辦公室主任朱亮表示:“對于這種低端的,類似于原來同質化競爭的,我們適時做了調整,引進了很多類似于江南絲綢、私人定制,還有品牌首店來提升我們整個園區的文創水平。”
這家剛開業的巧克力店,生意頗為紅火。這里的銷冠產品上寫著“老爸辛苦了”、“我想你了”這樣的表白,也有“寫自己的故事,做自己的英雄”這樣的心靈雞湯,主打文創+美食,為情緒埋單。品牌創始人郭濤認為:“傳遞的商品的信息一定是要和顧客某一種情緒對接在一起的,就會毫不猶豫買單。”
老朋友也在積極改變,本土原創品牌“路上海”在田子坊內已有十多年了,如今店鋪如同美術館似的陳列著各種風格的設計圖案,游客可以自選后當場制作成獨家t恤,外國游客幾乎人手一件。“這里令人很驚喜,我們可以根據中國的十二生肖定制衣服,設計豐富多彩,很吸引人。”
“路上海”銷售經理夏凱麗表示:“比如說設計更多熊貓,設計更多關于龍的形象,就是外籍游客對咱們國家的第一印象,我們平時也會日常對員工進行一些外語的培訓。”
除了商戶自己的創新,田子坊也從管理上著手,對片區里部分房屋溢價虛高的問題,進行了整治。“我們區屬國企根據市場價格,收取居民對外出租的相關房屋,再進行整體的包裝對外出租,這個過程當中,哪怕有一點租金的損失,我們認為更多的是平抑了租價,回到一個比較理性健康的狀態當中。”田子坊地區管理辦公室主任朱亮如是說。
租金回到了理性水平,也吸引了更多原創業態愿意前來入駐。這家青稚護手霜,去年5月在田子坊開業,幾十款不同香氣的護手霜,包裝上還有生肖系列,生辰日期系列等等選擇,滿足游客們購買個性化伴手禮的需求。“我在韓國網站上搜索,知道的這個地方。”“有上海的特色,所我覺得特別喜歡。”
青稚護手霜品牌創始人李宗容坦言:“在招商的過程中,也會選擇多樣化的品牌進駐在田子坊,不會讓大家去惡性競爭,對于商戶來說也是一種保護。”
數據顯示,目前田子坊內持續經營5年以上的原創品牌占比高達62%,今年1-4月,田子坊內商戶整體出租率達到9成以上,業態也逐漸形成了新的格局。田子坊,正活力歸來。
事實上,在沉寂的幾年中,依舊有不少品牌在田子坊頑強生長,并以這里為起點走向上海,走向全國。上海的旅游不以自然資源見長,靠的是城市記憶、文化交流、藝術展演等復合都市魅力,在商業浪潮的沖擊下維持好自己的個性底色,提供豐富的內容產品,才是吸引并留住游客的法寶。
看看新聞記者: 邱旭黎 馮丹(見習)
編輯: 尤穎慧
視頻編輯: 劉奕達
攝像: 夏寅飛
責編: 虞之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