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美國哈佛大學在拒絕美國教育部門提出的嚴苛的改革要求后,被美國以校園反猶太主義問題為由,凍結了哈佛超過22億美元的聯邦資助。
一、哈佛大學的堅決回擊
據英媒4月15日報道,事情的起因是哈佛在校園反猶主義問題上與特朗普政府產生了嚴重分歧。自以色列與哈馬斯爆發戰爭以來,哈佛校園內關于此沖突的討論與抗議活動不斷。
校園內的反猶主義現象引起了廣泛關注,彼時的哈佛校長克勞丁·蓋伊,也因外界壓力被迫辭職。但在特朗普政府看來,哈佛對校園反猶主義問題的處理并不夠嚴肅,未達到他們的預期。
面對特朗普政府的高壓政策,哈佛大學并未妥協。
現任校長艾倫·加伯(Alan Garber)在4月14日致哈佛社區的一封公開信中,表示這些要求侵犯了大學的第一修正案權利,并超出了聯邦政府根據《民權法案第六章》(Title VI)所擁有的法定權限,該法案禁止基于種族、膚色或民族出身對學生進行歧視。
加伯寫道:“無論誰執政,都不應干涉私立大學的教學內容、招生與招聘對象,以及研究和探索的方向。”
他還補充說,哈佛已經采取了改革措施來應對反猶主義問題。在他看來,解決問題的關鍵不在于政府憑借脫離法律的權力來控制哈佛的教學與運營,而在于哈佛社區自身明確并踐行改進不足、履行承諾和體現價值觀的工作。
二、白宮的強硬表態
校長艾倫的公開信發出后,美國教育部迅速做出回應,宣布凍結哈佛大學的22億美元撥款,以及價值6000萬美元的合同。
教育部聯合特別工作組發表聲明稱:“哈佛大學的今天的公開信,再次凸顯了某些頂尖學府根深蒂固的特權心態,它們似乎忘記了,接受聯邦投資意味著必須履行維護公民權利法律的責任。”
他們指責哈佛大學未能認真對待校園內的反猶太主義問題,并強調,如果學校希望繼續獲得納稅人的支持,就必須承諾進行“有意義的改革”。
白宮發言人哈里森·菲爾茲則向《每日郵報》表示,哈佛大學的資金如今岌岌可危。
他強調:“特朗普總統致力于通過消除不受約束的反猶主義,讓高等教育重回輝煌,確保聯邦納稅人的錢不會用于資助哈佛對危險的種族歧視或出于種族動機的暴力行為的支持。”
“根據法律,任何違反《民權法案》第六章的機構,包括哈佛大學,都沒有資格獲得聯邦資金。”
三、高校的反擊
報道稱,目前已有多位哈佛校友聯名致信學校領導層,呼吁大學捍衛學術自由,拒絕與美國的“不合法要求”妥協。
其中一位簽署人、著名民權律師阿努瑞瑪·巴爾加瓦(Anurima Bhargava)公開表示:“哈佛今天捍衛了高等教育的核心價值與自由精神,向世界宣告,我們不會向霸凌和專斷低頭。”
哈佛社區內部和劍橋市的居民也迅速行動起來,舉行了聲勢浩大的抗議活動。
美國大學教授協會(AAUP)會代表多名教授向聯邦法院提起訴訟,挑戰美國的資助凍結決定。訴訟文件直指美國在采取行動前未按照《民權法案第六章》的要求進行充分程序,并對大學和國會未能提供事先通知。
訴訟中,原告們指出:“這些寬泛而模糊的要求并非旨在解決任何法律不合規的實際問題,而是試圖強加特朗普政府的政治觀點和政策偏好,并要求大學懲罰不受歡迎的言論。”
四、哈佛大學與哥倫比亞大學的不同命運
報道稱,與哈佛大學的強硬態度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哥倫比亞大學的“妥協”。
幾周前,哥倫比亞大學由于對針對以色列的抗議活動處理不力,美國先是撤回了贈款和其他聯邦資金,并威脅要持續削減。這些抗議活動還導致30歲的哥倫比亞大學研究生、合法居民馬哈茂德?哈利勒,被美國移民與海關執法局拘留。
在美國下令該校進行改革,否則將失去所有聯邦資金一周后,哥倫比亞大學迅速采取行動,滿足了美國提出的多項要求。
根據哥倫比亞大學的聲明,學校立即任命了一名高級副教務長,負責審查中東研究項目;同時修改了學生紀律程序,禁止在校園內戴口罩抗議,并擴展了以色列研究的學術項目。
美國將這些政策視為勝利,并以此向其他大學施壓。
但哥倫比亞的“讓步”也引發了內部的不滿,部分教授和學生批評學校為了資金犧牲了學術自由與校園自治,認為這為美國干預教育開了危險的先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