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蝶,祖籍在廣東鶴山,但因父親工作的關系,一家人跟隨父親到了上海。胡蝶就在上海提籃橋出生,那時她的父親在京奉鐵路擔任總稽查。
父親非常寵愛這個女兒,從小胡蝶隨父親東奔西走,接觸到各色人物,這為她之后的演戲道路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9歲那年,胡蝶回到廣東,并進入廣州培道學校讀書。16歲,她隨父親從廣州來到了上海。在上海,胡蝶因為看了電影《孤兒救祖記》后,對電影事業產生了興趣,于是她決定報考由顧肯夫創辦的我國首家電影學校——上海中華電影學校。
那個時候,演員的地位并不是很高,按胡蝶的家庭條件,完全沒有必要走上這條道路。
當胡蝶決定要走演員這條道路時,她的父母并沒有表示反對,反而很支持她的決定,可見她的父母思想是多么開明。
就這樣,胡蝶成為了上海中華電影學校第一屆訓練班的成員。
她每天的學業任務就是學習戲劇、電影理論和表演方面的課程。
在洪琛、汪煦昌、陳壽蔭等一批電影名家的指導下,她的演藝才華很快顯露出來。
17歲那年,胡蝶就出演了《秋扇怨》這部影片,并在演藝界嶄露鋒芒。
她憑《姊妹花》這部影片,創造了三十年代國產影片票房最高紀錄,并且在東南亞、日本、西歐各國演出,并獲得好評。
1933年元旦,在上海《明星日報》舉辦的“電影皇后”評選活動中,明星公司的胡蝶以21334票被選為“電影皇后”稱號。其余就是天一公司的陳玉梅獲得了10020票,聯華公司的阮玲玉獲得了7290票。
同年,胡蝶又獲得了英商中國肥皂公司的“力士香皂電影明星競選”,和“1934年中國電影皇后競選”,獲得冠軍,兩年之內獲得“三連冠”。
1935年,蘇聯在莫斯科舉行國際影展,胡蝶是中國參展的影片《姊妹花》和《漁光曲》的女主演,胡蝶作為演員代表參加。
1937年11月,上海失守后,明星公司也倒閉,胡蝶便與家人避居香港,與丈夫潘有聲度過了一段幸福的時光。
1941年12月25日,港英政府與駐港英軍向日本投降,日方重金邀請胡蝶參演《胡蝶游東京》,被胡蝶以息影和懷孕為由拒絕。
1942年11月24日,胡蝶來到重慶,被特務頭子戴笠控制長達三年之久。
直到1946年戴笠因空難喪生,胡蝶才獲得了自由,她再次遷居香港。她重新走上了演繹之路,拍攝了《某夫人》等片。
1949年丈夫潘有聲逝世后,她長達10年停止拍片。直到1959年,她應邵氏公司的邀請拍攝了《街童》、《兩個女性》、《后門》等片。
其中《后門》還在第七屆亞洲電影節上獲得了最佳影片金禾獎,胡蝶也獲得了最佳女主角獎。
52歲的胡蝶再次登上“亞洲影后”的寶座。
1966年,她參加了《明月幾時圓》和《塔里的女人》兩部影片后,正式息影,之后移居加拿大溫哥華。
1989年4月23日,胡蝶因中風并發心臟病在溫哥華病逝。
臨終前她喃喃著:胡蝶要飛走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