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5月,當中央紅軍歷經金沙江的驚濤駭浪后,又被險峻的大渡河攔住去路。這條被稱為"天險"的河流,河面寬達300米,水流湍急,兩岸峭壁林立,自古便是兵家畏途。72年前,太平天國翼王石達開在此兵敗被俘,成為歷史的警示。而此刻,蔣介石正調集重兵,企圖將紅軍變為"石達開第二"。在這場關乎生死存亡的突圍戰中,紅軍以非凡的勇氣和智慧,上演了一場震驚中外的軍事奇跡。
1935年5月上旬,紅軍突破國民黨軍的金沙江防線后,向四川西部急進。蔣介石識破紅軍北進意圖,急令川軍劉文輝部死守大渡河各渡口,拆除船只、燒毀民房,實行"堅壁清野"。同時,派薛岳兵團10余萬人緊追不舍,楊森部從重慶馳援,形成前后夾擊之勢。大渡河南岸的安順場,這個因石達開故事聞名的渡口,成為紅軍唯一的突破口。
大渡河的地理環境堪稱殘酷:河水由青藏高原奔騰而下,流速達每秒4米,漩渦密布,自古便有"大渡天險賽長江"之說。南岸地勢稍緩,北岸卻是刀削般的懸崖,僅有一條狹窄的山路通向瀘定城。更嚴峻的是,當地百姓受國民黨欺騙,紛紛躲避,紅軍抵達時僅找到1只木船,而對岸渡口已被川軍第5旅韓槐階團控制,構筑了密集的火力點。
紅軍面臨的不僅是自然天險,更是歷史的魔咒。1863年,石達開率3萬太平軍抵達安順場,因糧草不濟、渡船不足,被清軍圍殲,留下"大江橫我前,臨流曷能渡"的悲嘆。蔣介石自信地宣稱:"大渡河是紅軍的最后歸宿",甚至調遣攝影師準備拍攝"剿共勝利"的紀錄片。
5月24日夜,紅一軍團第一師第一團在楊得志團長指揮下,冒雨急行軍70公里,突襲安順場,殲滅守敵兩個連,繳獲唯一的木船。但如何渡河成為當務之急:對岸有川軍一個營防守,河灘開闊無遮蔽,船只每次僅能載10余人,往返一次需40分鐘。
25日清晨,紅一團召開"渡河動員大會",連長熊尚林帶領16名戰士組成突擊隊,肩負起首批強渡的重任。他們攜帶沖鋒槍、短槍、手榴彈,分兩批登上木船。船工們在驚濤中拼命劃槳,子彈在船頭激起浪花,當船只即將靠岸時,川軍集中火力掃射,突擊隊冒著彈雨跳下水,利用礁石掩護向岸邊沖鋒。
關鍵時刻,紅軍炮兵連僅有的3發炮彈發揮奇效:第一發摧毀敵人碉堡,第二發擊中敵陣指揮所,第三發震懾敵軍。突擊隊趁勢登岸,與守敵展開白刃戰,擊潰川軍一個營,控制北岸渡口。隨后,紅軍利用僅有的3只木船(后來又找到兩只),經過7天7夜搶渡,將紅一師和干部團成功送過大渡河。
但中央紅軍主力尚有3萬余人在南岸,而敵軍援兵正加速趕來。毛澤東、朱德果斷決定:以紅一師、干部團組成右路軍,由劉伯承、聶榮臻指揮,沿大渡河北岸西進;紅二師、軍團部及中央縱隊組成左路軍,由林彪、聶榮臻(兼)指揮,沿南岸急行軍,兩路夾攻瀘定橋,為大部隊打開北上通道。
瀘定橋是大渡河上唯一的鐵索橋,長103米,由13根鐵索組成,橋面木板已被敵軍拆除,只剩寒光閃閃的鐵索懸空。更危急的是,川軍正晝夜兼程向瀘定橋增兵,紅軍必須趕在敵人之前到達。
5月27日,左路軍紅二師四團在王開湘團長、楊成武政委率領下,沿南岸崎嶇山路疾進。沿途敵軍不斷阻擊,紅軍邊打邊跑,甚至來不及吃飯,僅靠生米和冷水充饑。28日凌晨,軍委來電:"軍委來電,限左路軍于29日奪取瀘定橋!"這意味著,他們必須在剩余的36小時內,走完120公里的山路——這在當時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戰士們用布條扎住草鞋,在雨中狂奔,摔倒了爬起來繼續跑,有的戰士因疲勞過度昏倒在路邊。政治委員楊成武拖著傷腿,邊跑邊動員:"我們不是石達開,我們是共產黨領導的紅軍!"28日晚,四團在大雨中創造了一晝夜行軍240里的奇跡,于29日清晨抵達瀘定橋西端。
此時的瀘定橋已成為"懸索天險":13根鐵索凌空高懸,橋東端的瀘定城依托懸崖,城門緊閉,敵軍在橋頭筑有堅固工事,架起輕重機槍。紅四團挑選22名勇士組成突擊隊,由連長廖大珠任隊長,他們身背馬刀,懷揣手榴彈,抓住鐵索向對岸攀爬。
5月29日下午4時,總攻開始。全團司號員集中吹響沖鋒號,輕重機槍向對岸猛烈射擊,突擊隊在火力掩護下發起沖擊。廖大珠第一個踏上鐵索,匍匐前進,緊隨其后的戰士們在搖晃的鐵索上攀爬,面對敵人的槍彈和燃燒的火障,毫不退縮。
川軍點燃橋面上的木板,烈焰騰空而起,突擊隊的衣服、眉毛被燒焦,仍冒著濃煙繼續前進。當接近東岸時,廖大珠縱身跳上橋臺,砍斷敵人的鐵絲網路障,帶領隊員沖進城門。后續部隊迅速鋪木板過橋,與守敵展開巷戰,黃昏時分,瀘定城被攻克。
與此同時,北岸的右路軍也遭遇激烈抵抗。劉伯承親自勘察地形,發現一條隱蔽的山間小道,命令紅一師三團迂回到敵人側后,前后夾擊,擊潰川軍一個旅,有力策應了瀘定橋戰斗。
強渡大渡河戰役歷時15天,紅軍以傷亡300余人的代價,擊潰川軍7個團,成功突破蔣介石的"天險防線"。毛澤東在戰后感慨:"我們的紅軍戰士就是有這樣的鋼鐵意志,他們是用血肉之軀在和敵人的飛機大炮賽跑。"
這場奇跡般的勝利,源于多重因素的合力:
1. 精準的情報與決策:紅軍通過破譯國民黨軍密碼,掌握敵軍部署,及時調整戰術,放棄單一渡口突破,改為南北兩路夾攻瀘定橋,分散敵軍兵力。
2. 軍民魚水情:盡管國民黨實行"堅壁清野",但紅軍嚴格執行"三大紀律八項注意",發動群眾尋找船只、招募船工。安順場老船工帥仕高帶領17名船工,冒著生命危險為紅軍擺渡,他們的名字被刻在紀念碑上。
3. 鋼鐵般的意志:無論是17勇士的奮勇強渡,還是22勇士的飛奪瀘定橋,亦或是240里的急行軍,都展現了紅軍超乎常人的耐力和勇氣。正如美國記者斯諾在《西行漫記》中所寫:"這些青年戰士不僅懂得為誰而戰,更懂得如何戰勝看似不可戰勝的困難。"
4. 靈活的戰術運用:紅軍在兵力處于劣勢的情況下,采取"聲東擊西""奇正結合"的戰術,以小部隊吸引敵人主力,主力部隊實施戰略奔襲,體現了毛澤東軍事思想的精髓。
強渡大渡河的勝利,徹底粉碎了蔣介石將紅軍殲滅于大渡河以南的企圖,為長征的繼續和三大主力會師奠定了基礎。更重要的是,它打破了"大渡河不可逾越"的神話,證明了紅軍是一支不可戰勝的力量。
這場戰役的參與者中,許多人后來成為共和國的將帥:楊得志、楊成武、蕭華、陳賡……他們在回憶錄中多次提及這段經歷,視之為"長征中最危險的時刻"。而那些無名的戰士和船工,用生命書寫了英雄史詩。
今天,安順場的大渡河水依然奔騰不息,瀘定橋的鐵索仍在風中搖曳。橋頭的紀念碑上,鄧小平題寫的"紅軍飛奪瀘定橋紀念碑"格外醒目。每年都有無數游客前來瞻仰,追尋那段血與火的歷史。
強渡大渡河的傳奇告訴我們:在絕境中,信念是最鋒利的武器;在挑戰面前,團結是最堅實的橋梁。當中華民族面臨艱難險阻時,這種不畏強敵、敢于勝利的精神,始終是我們克敵制勝的法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