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細勾畫
設計田園小院
參與鄉村建設
打坯塑形
設計底座
打磨工具
交流討論
傳授技藝
帶動就業
精雕細琢
在太原市杏花嶺區小窯頭村,木屑紛飛的工作坊里,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卞春有手執刻刀,將一段百年老木的天然形態化作騰躍的錦鯉。刀尖游走間,沉睡的木頭煥發新生,晉商大院的飛檐斗拱、吉祥紋樣在光影中次第浮現。
近日,這位手握“山西省五一勞動獎章”“三晉技術能手”“晉陽工匠”等十余項省級榮譽的“三晉刀客”再添新譽——獲評省工信廳、省農業農村廳等7個部門聯合認定的第二批省級鄉村工匠名師。他用幾十載的匠心,雕琢著鄉村振興的新圖景……
從祖輩手中接過刻刀的卞春有,始終相信“朽木可雕”。他堅守的隨形木雕技藝,讓太行山間的殘根斷木重獲藝術生命:扭曲的陳化料崖柏化作一股鮮活的力量奮戰《在太行山上》;龜裂的老樹根轉作鄉村里盼望歸家的那扇木門上的褶皺。這種“七分天成,三分雕琢”的智慧,既延續著“敬物惜材”的古老訓誡,更讓傳統木雕躍入當代審美視野。工作室里,造型靈動的把玩件與時尚飾品相映成趣,沉淀著時光的木質肌理與現代設計碰撞出火花。
一塊塊木頭的煥新,帶動著村落的一點點蛻變,也印證著傳統工藝的振興力量。指尖流淌的不僅是技藝傳承,更是致富密碼。廢棄的犁耙、風車經過匠心改造,化作講述農耕文明的活態展品,吸引著絡繹不絕的研學團隊。曾經沉寂的山村,因木屑飄香煥發生機。
在卞春有看來,木雕不應是博物館里的標本,而要成為躍動在生活中的藝術脈搏。他將晉商的誠信精神鐫刻在牌匾紋樣里,把民間傳說再現為案頭清供,讓浸潤木香的祝福走進千家萬戶。當年輕學徒在直播鏡頭前展示刻刀起落的韻律,當越來越多的客商驚嘆于木紋中流淌的黃河文化,這門古老手藝正跨越時空,續寫著屬于新時代的傳奇。
杏花嶺的春風年復一年吹拂工作室窗欞,卞春有依然保持著每天伏案雕刻的習慣。在他身后,越來越多的村民用布滿老繭的雙手,將山野饋贈化作致富密鑰,讓沉寂的木料講述動人的中國故事。這或許就是非遺傳承最美的模樣——既守住時光沉淀的匠心,又催開鄉村振興的繁花。
來源:太原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