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說我全家的信息都在手里,只公開我的算給面子了?!?3歲的中學生小周(化名)哭著說出這句話,并且向記者展示了自己被“開盒”的經歷。
半年前,小周因制作短視頻而進入一個網友群,入群的初衷是和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做視頻博主。突然有一天,小周被群里一個網友拉著要一起去罵另一個網友,小周覺得罵人不對,于是拒絕。就是這個拒絕,讓他意外卷入一場惡意“開盒”——身份證號、家庭住址、學校信息被掛在了網上。辱罵等接踵而至,小周被氣得血壓升高、甚至有了輕度抑郁。當記者進一步了解小周被“開盒”糾紛時,才得知,實施“開盒”者同樣是一位中學生。兩人在入群之前并不認識,且生活在不同的省份。
小周提供的就醫憑證
“開盒”已非個案 施害和受害蔓延至未成年人
小周的遭遇并非孤例。最近幾年,在互聯網隱秘的角落,“開盒”正演變成一場肆意蔓延的“狂歡”。
2025年3月,一孕婦因評論韓國偶像“妝容太濃”,遭百度高管之女13歲的謝某“開盒”。謝某在粉絲群公開該孕婦的孕檢報告,并慫恿群友電話騷擾:“你孩子生下來也是個畸形兒!”女子的丈夫也被牽連,給該孕婦的家庭和生活造成嚴重影響。然而,面對質問,謝某囂張回應:“開盒像喝水一樣簡單?!?/p>
2023年11月,#B站通報人肉開盒案例#話題登上微博熱搜第1位。令人震驚的是,這起覆蓋18個省市的“開盒”案件,40余名參與者中主犯為兩名未成年人。他們通過境外平臺組織用戶對UP主進行人肉搜索,并實施電話騷擾、惡意舉報等行為。
記者在調查中發現,在近兩年已經公布的相關案例中,越來越多的未成年人成為施害者和受害者。央視在2024年就曾曝光,未成年人參與“開盒”的比例高達37%,現在這一現象還沒有得到有效遏制。
20塊錢就能“開盒掛人” 隱私信息獲取成本極低
“開盒”是指在網絡上公開曝光他人隱私的行為?!伴_盒掛人”過程中,施害人惡意公開他人隱私,包括姓名、身份證號、手機號碼、家庭住址、社交賬號等,然后煽動網友對被“開盒”的人肆無忌憚地攻擊謾罵。
因為隱私被肆意公開,“開盒”者往往給被“開盒”者帶來難以愈合的傷害。而實施“開盒”的人,有的僅僅是為了宣泄自己的情緒,把曝光別人隱私當成恐嚇、報復或者取樂的手段。甚至有的“開盒”者作為網絡博主,就是為了吸引眼球、獲取流量和更多粉絲。
在“開盒”圈子,一些“開盒”者,把“開盒”變成了一門生意,為一些想“開盒”別人又不懂技術操作的人,提供專門的“開盒”服務,收取費用。
小周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明確表示,自己所在的圈子里,絕大部分為中學生,雖然還是未成年,但是他們就已經可以輕易做到“開盒”別人。據小周介紹,“開盒”產業鏈很完整,在網上花幾十塊錢十分鐘就可以拿到被“開盒”者的基本信息,僅獲取個人信息的話,最低20塊錢就能成交。如果想要“開盒”更多更詳細的內容,比如家庭成員的戶籍信息、個人的醫院就診記錄等,花費也不過幾百元。在隨意被“開盒”的網絡環境下,每一個普通人都可能受到威脅。
平臺、法律、教育?誰能阻止“網絡屠殺”
中學生小周表示,在遭到網絡羞辱后,曾向所在網絡平臺官方投訴,平臺雖然已經關閉相關的4個聊天群,但是自己的賬號也因“違反法律法規”被封禁?!拔覀儗τ陂_盒的治理,不是針對未成年或者是成年與否,就只要是開盒這種違規的內容,平臺都是只要識別到就會處理,”記者采訪小周被“開盒”的網絡平臺時,負責人表示,平臺對“開盒”這種違規行為持零容忍態度,無論行為人是未成年人還是成年人,一旦發現違規內容,都會立即處理?!叭绻R別不出它具體為什么,先給它封掉,也不會放任這種開盒的內容在平臺上面出現,或者是在平臺大規模的傳播?!?同時,平臺負責人也提到,目前大部分“開盒”行為可能集中在外部通訊軟件上。
小周同學的經歷及更多未成年人相關案例都顯示,中學生在網上“開盒”有一個顯著的特點:雙方一開始并沒有大的矛盾,往往因為看法不同一言不合、小圈子親疏遠近、恐嚇他人樹立權威等,把“開盒”當成解決問題的工具,而完全沒有想過其中的后果和法律風險。
記者采訪律師時,律師明確指出:“非法獲取公民個人信息并進行公開,造成網絡暴力的,需承擔多種法律責任?!?據北京德和衡(鄭州)律師事務所謝金歧律師介紹,行為人在民事上需承擔賠禮道歉、賠償損失等責任;在行政上可能面臨罰款、行政拘留等處罰。如果情形嚴重,還可能構成刑事犯罪,罪名包括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誹謗罪、侮辱罪等,最高可面臨7年有期徒刑。律師特別強調:“如果行為人是未成年人,那他的法律責任需要由其法定監護人進行承擔。如果受害人是未成年人,那么因為未成年人的身心比較脆弱,網絡暴力對他的心理健康造成的傷害更大,行為人則面臨更高的、更嚴重的法律責任?!?/p>
就律師提到的未成年人心理傷害,記者也咨詢了心理專家。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常靖強調了家長和孩子共同應對的重要性。專家指出,如果家長不能理解孩子的感受,或者一味地想給孩子求公道,而不能快速解決問題,孩子的情緒可能會持續激化。“因為網上充斥著很多的元素,有些人戾氣很重,可能會做出一些網暴、不合理甚至不合法的行為。孩子如果遭遇這樣的事情,往往是沒有心理準備的,因此承受不了。” 專家建議,家長應給予孩子必要的安撫,并創造條件讓孩子與網絡保持一定的距離,形成物理隔絕。同時,專家提醒,“如果孩子已經受到了傷害,嚴重影響到情緒,就最好帶孩子去找專業的心理老師,或者撥打心理健康熱線尋求幫助。”
“我就是不明白,到底為什么要這么做!我是有做錯什么嗎?”小周的這句話,道出了無數被“開盒”者的恐懼。當技術淪為暴力的幫兇,唯有平臺擔責、法律亮劍、教育先行,才能讓未成年人遠離“隱私裸奔”之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