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華僑報》總主筆 蔣豐
4月12日,周末。我隨著西安交通大學日本校友會和日本華僑華人博士協會的朋友們前往不知多少次擦肩而過的東京淺草東本愿寺。櫻花樹下,寺院已經靜靜地矗立了四百年。其實,它的正式名稱是“凈土真宗東本愿寺派別院”,民間慣稱為淺草本愿寺,其歷史與日本佛教凈土真宗的始祖親鸞有著微妙傳承而深刻的聯系。據《東本愿寺史》記載,這座寺院的起源可追溯至寬永元年(1624年),比親鸞生活的時代晚了近四百年,卻承載著凈土真宗在江戶時代的重要發展軌跡。
實際上,自己謙稱為“愚禿”的親鸞生前從未踏足過上野這片土地。鐮倉時代的關東地區,親鸞主要在常陸(今茨城縣)和下總(今千葉縣北部)一帶活動。1263年,90歲的親鸞圓寂后,其小女兒覺信尼在京都東山大谷建立了廟堂,成為本愿寺的雛形。有人會說,早在日本戰國時代,本愿寺就已經發展為強大的宗教勢力。織田信長與石山本愿寺的十年戰爭(1570-1580)后,凈土真宗勢力被大幅削弱。直到德川家康建立江戶幕府,為牽制西本愿寺勢力,才在1602年支持教如建立東本愿寺——這便是淺草東本愿寺的母體。
這座寺院與親鸞的精神聯系,應該體現在這樣幾個重要層面。第一,寺院內供奉著親鸞圣人的影像。正保三年(1646年)從京都請來的親鸞木像,成為寺院的精神核心,“這尊坐像不同于傳統莊嚴佛像,面部表情平和近人,正是親鸞‘凡夫即佛’思想的具現。”
第二,上野本愿寺延續了親鸞的平民佛教傳統。有別于貴族化的天臺、真言宗,上野本愿寺積極接納町人信徒,寺前廣場成為庶民信仰與社交的中心。這種開放性正是對親鸞“惡人正機說”的實踐——無論身份高低,皆可因念佛得度。
明治維新的風云變幻中,淺草東本愿寺見證了凈土真宗的現代轉型。據《東京市史稿》記載,1868年,寺院成為幕府軍的據點而遭嚴重損毀。明治五年(1872年)在現址重建后,寺院功能逐漸多樣化。
我特別關注東京淺草東本愿寺與京都東西本愿寺的復雜關系。有研究者指出,雖然行政上隸屬東本愿寺派,但上野別院在發展過程中形成了獨特的地域性格。這種張力恰恰反映了親鸞思想的多元發展——他反對權威壟斷佛法,主張“師弟不相替”的個體信仰體驗。
今日的淺草東本愿寺,已經成為東京重要的文化地標。寺院每月舉辦的“親鸞圣人法話會”,吸引著眾多現代都市人。在物質豐富卻精神焦慮的今天,親鸞承認人性弱點的智慧,反而給予人們真實的安慰。寺內那株據傳樹齡超過350年的銀杏,每到秋季便灑下金色落葉,宛如親鸞思想在時間長河中的不息回響。
站在淺草東本愿寺的山門前遠眺,現代東京的繁華盡收眼底。這座從未見過親鸞的寺院,卻奇妙地傳承著他的精神基因——不追求超凡脫俗,而是在塵世喧囂中點亮一盞法燈。正如親鸞所言:“煩惱具足之凡夫,火宅無常之世間。”東本愿寺的存在,提醒著每個匆忙經過的都市人:凈土不在遠方,而在認清本相后的那顆心中。(2025年4月16日寫于東京樂豐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