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光明網
“一場驚心動魄的太空救援,一次深空探索新的突破!” 4月15日,記者從在北京舉辦的“地月空間DRO探索研究學術研討會”上獲悉,我國已成功構建國際首個基于DRO的地月空間三星星座,并取得多項原創性重要成果,為我國開發利用地月空間,引領空間科學前沿探索奠定了堅實的科技基礎。
地月空間DRO,空間科學探索的新疆域
地月空間是從近地軌道、近月軌道向外拓展的新空域,距離地球最遠可達200萬千米;相對近地軌道空間,其三維空間范圍擴大上千倍。
遠距離逆行軌道(DRO)是地月空間中一類十分獨特的有界周期軌道族,順行繞地、逆行繞月。其中位于相對地月的勢能高位軌道族,是連接地球、月球和深空的交通樞紐,具有低能進入、穩定停泊、低能全域可達等獨特屬性,是地月空間的天然太空港。
就如通過航海發現新大陸、利用空氣動力實現洲際飛行、利用火箭進入太空一樣,地月空間DRO有望成為空間科學探索的新疆域、部署空間應用基礎設施的新高地、支持載人深空探索的新起點,因此已經受到各航天大國的高度關注。對此,中國科學家同樣在密切關注、積極探索并迎難而上。
2017年,中國科學院空間應用中心科研團隊通過多年應用基礎理論研究,率先闡明了地月空間DRO的獨特屬性和戰略價值,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理論突破,刻畫了DRO的動力學相空間結構,定量揭示了其低能入軌特性,并啟動了預先研究和關鍵技術攻關;
2022年2月,中國科學院啟動實施A類戰略性先導專項“地月空間DRO探索研究”,提出自主創新、新穎獨特、簡潔可行的地月空間大尺度三星星座規劃;
2024年2月3日,經奮力攻關,該先導專項首顆試驗衛星DRO-L,成功進入太陽同步軌道,并正常開展相關實驗;
2024年3月13日,DRO-A/B雙星組合體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運載火箭一二級飛行正常,但由于上面級飛行異常,衛星未能準確進入預定軌道。面對突如其來的變故,中國科學家團隊處變不驚,立即開始了一場驚心動魄的太空“衛星極限生死救援”。在發射出現異常情況下,我國科研團隊成功緊急實施了多次近地點軌道機動補救控制,DRO-A/B雙星組合體在歷經近850萬公里航程后,最終準確進入預定軌道,為后續的衛星載荷在軌測試提供了基本保障和有效支撐。
三星組網,實現三個“首次”
2024年8月28日,DRO-A/B衛星組合體成功分離。8月30日,DRO-A/B衛星分別與DRO-L衛星成功構建K頻段微波星間測量通信鏈路,驗證了三星互聯互通的組網模式,這標志著全球首個基于DRO的地月空間三星星座成功實現在軌部署。
中國科學院空間應用中心副主任、地月空間DRO探索研究先導專項工程副總指揮王強研究員介紹,三星互聯組網成功后,已持續開展了多項前沿科學實驗及新技術試驗,推動地月空間DRO探索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實質性突破。
國際上首次實現航天器DRO低能耗入軌。中國科學院空間應用中心科研團隊在多年地月空間航天動力學與空間探索研究基礎上,創新性提出以飛行時間換取更大載荷重量和應急處置裕度的設計理念,并在先導專項中得到驗證,最終消耗了傳統手段五分之一的極少燃料,即完成了地月轉移及DRO低能耗入軌,這是我國航天器首次實現低能耗地月轉移。這一突破顯著降低了地月空間進入成本,為大規模地月空間開發利用開辟了新路徑。
國際上首次驗證117萬公里K頻段星間/星地微波測量通信鏈路,取得了地月空間大尺度星座構建核心關鍵技術。
國際首次驗證地月空間衛星跟蹤衛星定軌導航新質能力。面對月球及深空探測任務中地基測控手段定軌精度不足、實施代價高、效率低等突出問題,中國科學院先導專項成功驗證了衛星跟蹤衛星的天基測定軌新體制,通過在軌衛星3小時星間測量數據,即實現了2天地基跟蹤測量數據的定軌精度。這一突破顯著降低了地月空間航天器運行成本、大幅提升了運行效率,為航天器高效運行開辟了新路徑。
據悉,中國科學院空間應用中心作為該先導專項工程總體單位,負責DRO低能入軌飛行任務總體設計、抓總載荷研制系統及地面應用系統研制建設,中國科學院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負責抓總衛星研制,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負責衛星測控。(光明網記者宋雅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