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轟動世界的演講
在這一背景下,1965 年9月29 日,中國國務院副總理兼外交部長陳毅元帥在人民大會堂舉行300人的中外記者招待會。這是陳毅舉行過的唯一的記者招待會。毫不夸張地說,他這篇講話轟動了全世界。相關的音像和文字資料,可以在網站上找到。
陳毅以他特有的坦率和真誠,義正詞嚴地駁斥了赫魯曉夫對中國的香港政策的責難,宣告“赫魯曉夫想指揮中國的政策。我們回答說,中國的政策要由中國決定,不能由赫魯曉夫修正主義者決定。”
陳毅帶著濃重的四川口音,滿懷豪情地說:“如果美帝國主義決心要把侵略戰爭強加于我們,那就歡迎他們早點來,歡迎他們明天就來。讓印度反動派、日本軍國主義者也跟他們一起來吧。讓現代修正主義者也在北面配合他們吧,最后我們還是會勝利的。偉大的蘇聯人民和蘇聯共產黨不會準許他們的領導作出這樣罪惡的決定。”
陳毅怒目圓睜,大聲地說:“美帝國主義窮兇極惡,欺人太甚。它欺負中國人,欺負朝鮮人,欺負越南人,欺負柬埔寨、欺負印度尼西亞、剛果(利)、多米尼加。戴高樂也受它的欺負,戴高樂也起來反對它。戴高樂現在成了中國的朋友,這是美國人造成的。”
陳毅宣布:“我們等候美帝國主義打進來,已經等了十六年。”他用手指著自己的頭頂說:“我的頭發都等白了。或許我沒有這種幸運能看到美帝國主義打進中國,我的兒子會看到,他們也會堅決打下去。”
我是和父親一起在電視上看到陳毅的即興講話的。給我印象最深的,是陳毅說“我的頭發都等白了”。
珍貴的通信回憶
當年中國只有僅有的幾個電視臺——包括北京電視臺,(音頻勘誤:還有上海、廣州、天津等多個電視臺已經開播。)每天晚上播送幾個小時的黑白電視節目。中國人家里有電視機的,絕對屬于鳳毛麟角。家父王力,是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語言學家,寫過《詩詞格律》等研究古典詩詞的著作。他是全國政協委員,很關心時事政治。王力看到電視新聞,又看到報紙上的文字報道,深深為陳毅愛憎分明的立場和堅定的革命意志所感動,按捺不住自己的激情,就寫了五首題為《讀陳毅副總理對中外記者談話》的七律組詩,通過郵局寄給陳毅。
王力的五首七律的第一首,是贊頌記者會上陳毅震撼人心的講話:“豪言壯語最強音,道出神州六億心。主義環球瞻北斗,政權新國有南針。聲波遠撼摩天廈,心瓣遙呈椰樹林。努目低眉分敵我,妖魔詛咒友朋欽。”
在此之前,王力和陳毅并沒有個人交往。所以,當他收到中央辦公廳送來陳毅的毛筆小楷親筆信時,喜出望外。陳毅在11月8日的信中寫道:“王力同志:來信及大作已拜讀,并送《人民日報》刊登,本月1號已見報,想已寓目。未得同意,擅作主張,希見諒。我希望你余力多寫詩詞。”后面,陳毅用很長一段話闡述他對中國詩歌問題的看法,最后才談到他的記者招待會:“至于那次對中外記者的談話,主要是把一個美國進攻問題,擺在世界人民面前,不來便罷,來了便打退他,使人人有思想準備而不致倉皇失措。尊作的描述好,有幾聯屬對工整,意趣亦佳,甚佩,甚佩!事忙,答復太遲,諒之。即頌撰安!”
陳毅不僅是國家領導人、元帥、外交家,而且在詩文方面有很深的造詣。這封信,也是一幅書法精品,王力一直珍藏著。但在“文化大革命”期間受到迫害,被幾次抄家,這封信也被劫走了。陳毅當時也在蒙受不白之冤,所以王力和他的交往,便成為“罪證”。陳毅后來得到平反,1972年因病去世,毛主席親自參加陳毅的遺體告別儀式。直到1979年,這封珍貴的信件,才從北京大學某倉庫的角落里找出來。王力請人將信封和八頁信件裝裱成冊,珍藏起來,并親自題簽。
我敘述“冷戰的故事”,這兩天即將要播出的一講,談的正好是1970年代初中美關系正常化的進程。我提到,那個時期“毛澤東一面號召‘準備打仗’,一面著手國際戰略的調整。1969年春,毛澤東委托陳毅、葉劍英、徐向前、聶榮臻四位元帥組成戰略小組,以召開座談會的形式,研究國際形勢和中國的國防戰略,并將意見上報中央供決策參考。”陳毅等老帥的建議,對中國改善對美關系的決策,起了重大的推動作用。尼克松1972年2月踏進中國大門的日子,離陳毅去世只有一個多月。我想,陳毅的在天之靈,一定會對中美建立高層交往,消除戰爭危險,感到欣慰吧!
中美關系史上的“沉重一頁”
關于1965年春節及以后中國抗美援越的追憶,到這里本來就可以結束了。但是我剛才提到陳毅說“或許我沒有這種幸運能看到美帝國主義打進中國,我的兒子會看到,他們也會堅決打下去。”這又勾起了我的另一些回憶。
陳毅的長子陳昊蘇也是一個詩詞愛好者。“文革”結束后,他在軍隊工作,多次騎著自行車,到北京大學燕南園探訪我父親,切磋詩詞,每次都是我在家里給他端茶倒水。后來陳昊蘇擔任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會長,我在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研究所任職,和他的工作有交集,向他請教過。
陳毅的小兒子陳小魯,更成為我的親密朋友。1986年他在中共中央政治體制改革研討小組工作,我在北京大學國際政治系任教。接待過尼克松訪華的中國前任駐美大使章文晉等老一輩外交家和學者,鼓勵和指導我們一起參加了1986年10月在北京舉辦的中美關系史學術研討會。這是中美兩國中青年國際關系學者舉辦的第一次研討會。陳小魯提交的論文題目是《1949-1955年的中國對美政策》,重點講的是中國決定出兵朝鮮的背景和原因。我提交了兩篇論文,分別是《論美國“兩個中國”政策的起源》和《1945-1955年美國對華政策及其后果》。北京大學的袁明老師是這次研討會的中方組織者,會后主編了這次會議發表的論文集《中美關系史上沉重的一頁》。自此以后,我跟陳小魯和與會的其他中美學者保持了密切的接觸。令人痛惜的是,陳小魯2018年2月在海南突然因病去世,跟陳毅副總理一樣,享年只有71歲。
我和陳昊蘇、陳小魯,還有許許多多的同時代人,都沒有如陳毅元帥擔心的那樣,看到“美帝國主義打進中國”,而是見證了中美關系的改善,也為中美兩國人民之間的友誼,付出了自己的心血。我們當年沒有想到、現在更不愿看到的是,“中美關系史上沉重的一頁”至今還沒有真正翻過去,冷戰的陰霾再一次籠罩在世界上空。
【內容簡介】
本書從全景式全球變遷角度重新審視冷戰,通過講述一系列重大國際事件,剖析冷戰的起源、發展和落幕,以及兩大陣營各主要國家的政治、經濟、社會制度如何影響了它們的相互關系與冷戰的最終格局;跳出兩大陣營的窠臼,將視角轉向第三世界國家,觀察它們的發展道路與內外政策如何影響了冷戰的走勢;探討冷戰時期的生活方式、文化藝術與科學技術變遷如何成為攪動世界風云的基礎性因素。最終,本書試圖超越冷戰本身,透視當今所謂“新冷戰”,追溯在冷戰時已埋下種子的今日沖突的根源。
作為冷戰的“同齡人”,作者的個人經歷與冷戰息息相關。在理論之外,作者深入紛繁的史實,將冷戰化為一個個具體的故事,去關注千百萬普通人的過去與未來,從根植于恐懼與痛苦的歷史記憶出發,展望一個祛除“新冷戰”的時代。
★ 國際政治學者、冷戰“同齡人”王緝思教授新著。作為研究國際政治40余年的學者,作者王緝思教授不僅專注于美國問題、亞太問題的學術研究,而且一直從事實際戰略和政策研究,與多位冷戰時期參與決策的中外知名人物有過交流與合作。同時,作為冷戰的“同齡人”,作者的生活經歷與冷戰息息相關。國際政治研究的廣闊視野與個人成長的經歷,共同寫就了這部兼具“年齡優勢”和“人脈優勢”的“冷戰的故事”。
★ 縱向的時間線索與橫向的專題分析,多角度觀察冷戰。在結構上,本書前兩章采用傳統時間線索,講述冷戰發生、發展并最終走向謝幕的主要過程。在刻畫冷戰的歷史框架后,后四章以橫向專題展開,將觀察視角擴展到第三世界、世界思潮、文化、科技,以此展現冷戰豐富的層次和內涵,分析影響冷戰走向的不同因素,看到政治的復雜之處以及國際關系的興味之所在。
★ 突出國際秩序與國際規則,重新審視冷戰。不同于其他同主題著作,本書貫穿始終的一條線索,是突出國際秩序和國際規則的作用。在國際政治中,除了國家實力,重要的因素還有不同的規則和人心向背。不同國家國際地位的變化不僅是實力地位的變化,更是其所代表的思想觀念、經濟制度、行為方式的變化。
★ 材料來源的客觀與國際研究的特有視角,從大國國內政治看國際關系。作為國際政治領域的資深學者,作者查閱了該領域大量研究資料,特別是近年來許多國家的解密檔案,充分吸收國內外學者的研究成果,在材料來源的客觀性和分析的有理有據兩方面力求做到嚴謹。同時,作者也充分吸納了長期研究所得,從相關國家的國內政治、經濟、社會變化看國際關系與外交政策。
★ 理解看待冷戰的觀念和立場,從比較政治學視角看國家間關系。什么是“好國家”,什么是“壞國家”?判斷“成功國家”的標準有哪些?決定國家敵友遠近關系的因素有哪些?大國如何看待小國,小國又如何驅動大國?從觀念的視角出發,重新認識我們所謂的“好國家”與“壞國家”。
★ 從常識出發,講述冷戰大背景下千百萬普通人的故事。理論可以使紛繁復雜的現象簡單化,但是理論本身的簡約性和排他性也容易讓人不屑于深入事實的復雜性。本書講述的冷戰不是從理論出發,而是從常識出發,透過那些大事件、大人物,最終關注的,是受到冷戰大環境影響的千百萬普通人的命運,他們的愛和恨,他們的當年,以及他們的未來。
★ 在 “后冷戰時代”,從冷戰的邏輯看今天的世界與我們的生活。我們仍然生活在冷戰這個大時代所塑造的世界格局中,原有的“主義之爭”正在被“身份政治”取代,“我們”和“你們”也變成了族群之別、膚色之分、文化之異,許多國家之爭也早在冷戰時期就埋下了種子,冷戰的邏輯仍在延續。回顧冷戰,看到其偶然和必然,進而展望一個祛除“新冷戰”的時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