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月以來,美國所主導的「對等關稅」風波,無疑成為了外界最為關注的話題。
按照特朗普的設想,該政策將有助于制造業(yè)回流,促使蘋果將生產線完全轉移至美國境內。
白宮發(fā)言人也在回答記者提問時表示:他(總統)認為美國擁有足夠的資源和勞動力,從而實現 iPhone 在美國生產。
那么,事實果真如此嗎?
近期,多方媒體針對這一問題,進行了深度解讀。
話不多說,讓我們一起來盤一盤。
圖片來源:9to5mac
首先,是供應鏈的第一環(huán),也就是原材料供應。
就拿 iPhone 所需的電池為例,鈷和鋰無疑是生產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金屬材料。
根據蘋果在官網公布的清單,幾乎所有的鈷、鋰金屬精煉廠都位于中國大陸。
同時,在世界范圍內大約 200 家精煉廠供應商中,只有 10%位于美國境內。
而且,蘋果目前所合作的美國精煉廠,僅具有少量 3TG 精煉能力,而不具備鈷和鋰的精煉技術。
也就是說,僅電池生產一項,美國本土供應鏈就已經完全束手無策,更別提其他核心元器件。
圖片來源:社交平臺
另一方面,則是成本。
據美國金融公司 Wedbush Securities 分析師 Dan Ives 稱,將 iPhone 生產完全轉移到美國本土,所帶來的成本上漲是「難以接受的」。
他在本周給投資者的報告中寫到,即便將目前 10% 的供應鏈由亞洲轉移至美國,也至少需要三年時間和 300 億美元。
而且,整個過程會非?;靵y,同時伴隨著諸多不可預測的因素。
Dan Ives 補充道,如果 iPhone 最終能夠實現完全美國制造,成本最少也將增加 2 倍以上。
這意味美國用戶想購買一臺 iPhone,起碼要花費 2000 至 3000 美元才能拿下。
就連蘋果 CEO 庫克也曾在多年前表示,美國能夠實現同等規(guī)模制造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圖片來源:9to5mac
實際上,特朗普所鼓吹的美國制造,其實早在 2017 年就有人嘗試過。
彼時,一個名叫 Purism 的美國團隊曾發(fā)起眾籌,宣布要獨立制造一款不受任何巨頭所控制的手機。
后來,這一項目逐漸跑偏,「完全在美國本土制造」成了該團隊大肆宣傳的口號。
最后,這臺名為 Liberty Phone 的手機,在延遲了整整一年后,終于正式問世。
Liberty Phone 采用 5.7 英寸的 720P 屏幕,4GB+128GB 存儲規(guī)格,并搭載了一塊相當非主流的 NXP 處理器。
從配置上來說,這臺售價高達 2000 美元的手機,性能也只是同期中端機的水準。
即便如此,機身內相當一部分的零件,仍不可避免地要從中國和越南采購。
圖片來源:liberty phone
因此綜上所述,iPhone 完全落地美國制造,終歸只是一個不切實際的構想。
尤其是在如今的全球化時代,即便最終「果鏈」真的能夠完全轉移至美國。
所引發(fā)的成本上漲,將在產品售價上得到直觀反饋,用戶多半也不會對此買單。
你對此怎么看呢?
歡迎在評論區(qū)留言,和大家一起討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