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馬拉雅山脈是中國與諸多國家的天然國界,在藏語里,“喜馬拉雅”的意思為雪的故鄉。
提到喜馬拉雅山脈,就算是未曾親眼見過她的人,也幾乎都能馬上想到喜馬拉雅山脈上凌冽的寒風,還是其直上云霄的驚人海拔。
正是因為喜馬拉雅山高不可攀,所以他才成為了考驗各國登山勇士與探險家們的試金石。
需要絕對的勇氣才能讓生命存活下來的地方,實在是不適宜人類居住的,然而,喜馬拉雅山的腳下卻是一處土壤肥沃適宜人類居住的地方。
所以,我們今天并不是來歌頌登山勇士們的,今天我們要講的,是一個一直生活在喜馬拉雅山上的神秘部落。
現代文明無法到達的地方,原始部落的人們依舊按照著古老的生活方式生活著。
神秘部落首次被發現
這支生活在喜馬拉雅山脈腳下的部落,由3000多個卓巴人組成。
在早些時候,卓巴人和外界是沒有任何聯系的,最早發現這一部落的人,也是在非常偶然的情況下,才誤闖進了卓巴人的世界。
第一個發現卓巴人部落的是一位職業攝影師,當他在喜馬拉雅山脈腳下拍攝自然風光時,一不小心就走入了這片世外桃源。
進入卓巴人的部落以后,攝影師非常敏銳的察覺到,這并不是一處普通的現代村落,因為這里的建筑物與人們的穿著實在是太過原始了。
原始但卻處處表現著原住民巧思的服裝,引起了攝影師的注意,隨著慢慢的深入,攝影師也漸漸的發現,這里的人的生活習慣與外界的人幾乎完全不同。
在被卓巴人的部落深深吸引住之后,攝影師有了記錄下來這個部落的想法。
雖然語言不同,但攝影師還是用肢體語言向路過的卓巴人,表示了自己想要為他們攝影的想法。
熱情開朗的卓巴人并沒有拒絕這個外來者,他們揚起笑臉,對著不遠處的相機大大方方的展示著自己的美麗。
攝影師也舉起了手中的相機,咔嚓咔嚓的聲音響起之后,從未與外界有過來往的卓巴人部落,向世界拉開了自己神秘的面紗。
離開卓巴人的部落回到現代社會以后,這位攝影師迅速將記錄卓巴人的影像與圖片,發布了出去。
這些照片一經發布就引起了人類學家的關注,在經過嚴謹而詳細的比對與核實之后,人類學家確定了卓巴人其實是中亞地區的雅利安部落的一支。
再結合歷史資料后,人類學家們猜測,喜馬拉雅山下的這個與世隔絕的雅利安部落分支,極有可能就是是雅利安人南遷過程中,脫離隊伍的那一小部分人后代。
獨特的飲食習慣
卓巴人的部落被發現以后,越來越多的游客們慕名來到了這里,隨著與現代社會的接觸越來越多,卓巴人的神秘之處也慢慢的被人們挖掘了出來。
卓巴人的第一個神秘之處是他們特別的飲食習慣。
和大多數既吃五谷雜糧又吃肉禽蛋奶的現代人不同,卓巴人只吃素食。
所謂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卓巴人會有這樣的飲食習慣也和他們的地理環境有關。
坐落在喜馬拉雅山脈之下的卓巴人部落位于印度的北部,這里的緯度較低,雖是高原地區,但較為溫暖且舒適的季風氣候,非常適合生長農作物。
除了氣候適宜農作物生長之外,喜馬拉雅山脈之上流淌下的雪山融水,也給卓巴人們種植的農作物提供了生長的必要條件。
利用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生活在高原之上的卓巴人,過上了靠天吃飯的農耕生活。
對于卓巴人來說,糧食是永遠足夠支撐他們生活的,但用來輔助他們生產糧食的家禽卻并不富裕。
為了能更好的長久生活下去,卓巴人克制住了自己的口腹之欲,逐漸形成了只吃素食的飲食習慣。
但是,卓巴人的祖先,也就是中亞地區的雅利安部落是非常擅長騎馬與射箭的,雅利安部落是以游牧生活為生的。
身為雅利安人的后代,卓巴人并沒有繼承他們喜歡打獵與射擊的游牧生活,倒是過上了與游牧生活的驚險與刺激完全相反的農耕生活。
關于到底是出于自愿還是情況所迫,其實沒人能說的清楚。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游牧民族大都喜歡在自己的領地之外開疆拓土,但生活在喜馬拉雅山腳下的卓巴人,卻沒有向部落以外的地方邁出過一步。
卓巴人在這片印度北部的土地上,過著與世無爭的生活,因此也有很多文章將這里形容為陶淵明筆下的世外桃源,或是空想社會主義者心中理想的烏托邦。
只是有一點非常可惜,那就是已經存在了上千年的卓巴人部落,并沒有在漫長的歷史中,形成能記錄本民族文化與歷史的文字。
關于卓巴人的歷史,現代人知之甚少。
如果卓巴人能用文字記錄下本民族的歷史,那么一定會為那些想要研究卓巴人部落的科學家,還有想要了解這個部落的游客們提供更多的資料。
不過,卓巴人似乎一直在維持著最開始的那種生活狀態,所以,對卓巴部落感興趣的人,任何時間來到這片土地上都不算晚,但是冬天還是別去了。
全民崇尚“美”
“美”這個字永遠帶著主觀色彩,但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之上的人,往往能對同一種美的形式達成共識。
不可否認的是,窮山惡水養刁民,也有很多原始部落借由美的名義,對部落里的人帶來身體上的傷害。
經由網絡媒體的宣傳,即便我們身在國內,也能知曉很多外國的奇聞故事,在很多原始部落里,有故意在人的脖子上帶上重重的項圈,來達到將脖子拉伸到畸形長度的部落,也有在臉上刻字的部落。
正是因為有了這些,曾經被報道出的原始部落陋習做對比,人們驚訝的發現,卓巴人對美的追求非常平等且多樣,同樣身為生產力較為落后的原始部落,卓巴人對美的追求卻是沒有傷害力的。
在卓巴人的部落里,崇尚美麗是不分性別的,就像是自然界為求偶而進化的越來越靚麗的雄性鳥類一樣,卓巴男性的服裝與裝飾甚至比女性更為繁重。
先來看卓巴人的先天外在條件。
卓巴人的身形高大,雖然他們地處印度北部,但他們的身量卻比印度人要高出來一些。
卓巴人的面部特征也有優勢,他們的面部五官非常大氣,高眉骨與大眼睛讓他們很容易就會被外在的裝飾襯托的更加出挑。
再來說說卓巴人身上常見的配飾。
在卓巴人的部落里,你基本見不到留短發的人,因為這里無論男女老少一律留著長頭發,他們并不會隨意的將頭發披散在肩膀上,對待頭發他們有自己的裝飾方式。
這種裝飾方式就是把頭發編成細細的辮子,雖然把那么長的頭發一縷縷的編成辮子非常麻煩,但這樣會表現出他們非常整潔的生活態度。
卓巴人喜愛佩戴花束,在鮮花盛開的季節里,他們身上有戴不完的鮮花。
即便是沒有鮮花作為裝飾,卓巴人也更喜歡顏色鮮艷的飾品。
他們會用天然的染料將絲織品染成五顏六色的裝飾物,再將這些裝飾物佩戴在頭上或者是身上。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卓巴人不僅不會以家禽為食,更不會以家禽身上的皮來御寒。
他們通常只采取動物身上的毛發來在冬季御寒,即便是冬季寒冷,他們也不愿對幫助他們進行農業生產的伙伴下手。
不得不說,卓巴人的目光非常長遠,這也正是他們雖然沒有先進的生產力,卻能在喜馬拉雅山脈腳下繁衍生息上千年的原因。
除了鮮花與各種顏色的布片以外,卓巴人還喜歡用銀飾來裝扮自己。
在這里,女性喜歡用看起來非常可愛的銀珠來裝飾自己,男性喜歡用面積較大的銀片來裝飾自己,這些裝飾物可以被佩戴在頭上,也可以被佩戴在身上。
卓巴人部落里面也有很多大型的節日,雖然整個部落也就只有千人,但他們對待節日的態度卻一點也不敷衍,每逢節日,他們都會盛裝打扮自己。
卓巴人生活方式原始但卻并不羞澀于表現自己,這種生活方式,的確值得我們學習。
特殊的繁衍方式
卓巴人的原始與獨特,還表現在這個部落的繁衍方式上。
在卓巴人的部落里,婚姻與家庭這兩個詞是并不存在的,也就是說,已經存在了上千年的卓巴人部落,并沒有在時間的推移中形成現代社會通用的“一夫一妻”制度。
卓巴人部落里的繁衍方式,偏向原始的母系社會,在這片土地上,男不婚女不嫁,兩性關系不需要對方給予承諾與責任。
在這里,女人沒有固定的丈夫與伴侶,孩子歸女方撫養,當雙方對彼此不再感興趣之后,就可以分道揚鑣了。
正是得益于這種開放式的繁衍方式,卓巴人的后代雖然算不上數量龐大,但也生生不息的在喜馬拉雅山脈腳下存在了千年之久。
沒有婚姻約束的兩性關系,可以繁衍更多的后代,為了確保部落不會因為人口稀少而滅絕,也為了有更多的勞動力投入到農耕生產,卓巴人必須選擇這種開放的繁衍方式。
但是,我們也都知道,家庭是社會中最小的細胞,正是因為家庭的存在,社會才能正常的運轉進行。
婚姻制度是現代文明的產物,當人們的物質文化水平達到一定的高度之后,我們必須施行一種能在最大范圍內保護大家的制度。
說到獨特的繁衍方式,很難不想到我國云南地區的摩梭人實行的“走婚”制度。
“走婚”制度是一種母系社會結構下的產物,在摩梭人生活的地方,男女之間自由交往。
女性可以和不同的男性生育后代,男性也可以同多名女性擁有子嗣,他們同卓巴人一樣不需要承擔婚姻制度的責任。
在“走婚制度”中,男女雙方夜晚相見白日分離,兩人各自屬于自己的母系大家庭,也就是說,摩梭人的家庭里的男性成員沒有父親只有舅舅。
這樣的走婚制度為摩梭人繁衍后代提供了便利,因為當生育不再受“一夫一妻制”的婚姻的約束,后代自然也會增多。
再回到現代社會,根據研究數據表明,現代社會的年輕人結婚與生育的意愿越來越低了,在日本與韓國,新生的嬰兒儼然已經變成了稀有物。
為什么原始部落里的人們,依舊在為繁衍后代而努力展示著自己,而已經進入到物質文明高度發達的現代人,卻失去了生育的意愿了。
卓巴人原始的繁衍方式,不就是在證明,人類生來就不是“一生只對一人傾心”的物種。
道金斯在《自私的基因》中不也寫道,人類的天性與本能都是自私的嗎?既然這才是我們對待愛情的本質,那么婚姻不就是違背人類天性的制度嗎?
但是,話又說回來,社會雖然進化出了婚姻制度,但沒有人規定人必須要結婚,只有那些自愿承擔婚姻所帶來的責任、幸福、與枷鎖的人,才會和愛人締結婚姻關系。
既然婚姻沒有強迫性質,那么又是怎樣的原因讓人們開始厭煩婚姻的呢?到底是什么因素讓婚姻二字變了味道了呢?
其實原因很簡單,雖然結婚必須由本人同意,但現代社會適婚的年輕人大都在經歷著父母親戚的輪番催婚。
因為不愿忍受催婚,因為還沒有準備好就進入的婚姻,早就失去了最初被賦予的美好。
當愛不再只是繁衍后代的催化劑,我們應該如何看待它。
每一種文明形式都有適應自己的婚戀或繁衍方式,怎樣才能找到愛情里的幸福?你應該有自己的答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