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村民聯系購買市中醫院骨一科筋骨散10瓶;幫1組村民吳云開到7組拖紅苕苕渣;同2組組長張君成一同到村民家中調解地界糾紛……”
昌朝文是資陽市安岳縣臥佛鎮木門村駐村第一書記,在他的筆記本上,看似平淡地記錄著每天的工作。不過,在記者看來,這些平實無華的文字,正是駐村工作隊扎根基層的工作印記,更是心系群眾的無聲見證。本期節目,我們來到木門村,見證鄉村蛻變,聆聽動人故事,感受駐村工作隊“想民之所想、解民之所憂”的熾熱與堅定。
木門村駐村第一書記昌朝文書寫的工作記錄。
打通出行“脈絡” 贏得村民認可
駐村日志:“2023年11月6日,星期一。今天在3組開壩壩會,村民反映橋斷了,一直不修,出行很老火……”
2023年9月,昌朝文接任木門村第4任駐村第一書記,正式開始了他的駐村“征程”。駐村工作千頭萬緒,而融入群眾則是首要任務。初來乍到的他,為了盡快和村民熟悉起來,帶領駐村隊員馬不停蹄地走村入戶,開展村情調研。
昌朝文與村民交談。
木門村有10個村民小組,那段時間,駐村工作隊三名成員在每個小組召開村民壩壩會,廣泛收集群眾意見訴求。其中,村民反映最強烈的,便是通村公路和3組斷橋的問題。
“通過開壩壩會,村民就反映村上的水泥路年久失修太爛了,車子過都要擦刮底盤,另外3組的橋,原來動工過后挖斷了,已經停了兩、三年一直沒動。”
木門村原通組路破損嚴重。(駐村工作隊供圖)
這座斷橋名叫覺庵堰橋,是村里連接2組和3組的一條交通要道。昌朝文實地走訪了解到,橋斷以后,2組、3組村民往來只能從1組繞行。“要轉很遠,如果走路要走1小時,開車都要開 20多分鐘。”這不僅增加了出行時間,也嚴重影響了村民的生產生活。
被挖斷停工后的覺庵堰橋。(駐村工作隊供圖)
“昌書記,你要是幫我們把路和橋修好了,我請你到家里喝酒!”開會時,村民質樸又飽含期待的話語,時刻鞭策著他,這些困擾村民們出行的“心病”,從此也成了昌朝文和駐村隊員肩上沉甸甸的責任。
正在修建中的覺庵堰橋(駐村工作隊供圖)。
為了給村民打通出行“脈絡”,昌朝文踏上了“化緣”路。他一趟趟奔走于幫扶單位和交通局之間,不厭其煩地反映問題,鍥而不舍地尋求解決辦法。最終,在幫扶單位資陽市人民檢察院的助力下,市、縣交通局和安岳縣委縣政府紛紛響應,將斷橋修建提上日程。
建成后的覺庵堰橋。
2024年6月底,木門村3組斷橋順利建成通車,那一刻,村民們的歡呼聲在村子上空久久回蕩,壓抑多年的怨氣瞬間釋放。同年10月,入村公路也順利開工,如今,平坦寬闊的柏油路貫穿村莊,村民們徹底告別了出行困境。
2組組長張君成感慨道:“多虧了昌書記和駐村工作隊,這下把橋修通了,大家心里的石頭終于落地了,真的特別感謝他們。”
“以前橋上的欄桿都是用斷電線桿做的,橋斷了我們就自己搭了個便橋,過上過下都提心吊膽,現在這個橋比原來強太多了。”3組村民補菊秀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
昌朝文走訪斷橋周邊村民。
“昌書記,你走哪里去哇?去家頭喝杯水嘛。”
“昌書記,我才摘的菜,你拿點回去吃噻。”
“謝謝你們啊昌書記,橋修得好哦!”
還有村民打趣地說:“昌書記來了兩年,橋修好了,路也修好了,唯一不好的是,沒做好久又要走了。”
現在,走在村上,村民們看到昌朝文總是熱情地打招呼,邀請他去家中做客。每當這個時候,昌朝文總是笑著回應:“我不走了,就在這里干到退休!”村民們的滿意和不舍,在他看來,是對他、對駐村工作隊工作最大的肯定。
木門村通組道路改建黑化后。
破解用電難題 點亮生活之“光”
駐村日志:“2024年10月21日,星期一。今天走訪的時候在路上碰到劉吉前,他反映電壓不穩,經常停電……”
民生之事,無分大小。村民的每一個訴求,在昌朝文和駐村工作隊看來,都是亟待解決的要事。
一次走訪中,3組村民劉吉前滿臉愁容地向駐村工作隊訴說,一到用電高峰期,家里的電器就集體“鬧脾氣”。風扇像年邁的老人,轉得有氣無力;電燈昏黃黯淡,整個屋子都顯得壓抑沉悶。“尤其是夏天經常停電,家里一開空調就跳閘,熱得人受不了。”
“天天晚上都停電,電視都看不起,大家都跑到其他組去看電視。”3組村民補菊英回憶道。
木門村3組新增變壓器。
經過深入調查,昌朝文發現,這是由于3組電容不足導致的,這個問題給村民的日常生活帶來了極大困擾。為了盡快解決村民們的用電難題,昌朝文馬上與供電部門取得聯系,多次電話溝通,一趟趟奔赴現場,在他堅持不懈地努力下,供電部門下定決心對3組的電容進行全面改造。
3組村民補菊英給駐村工作隊點贊。
施工期間,昌朝文和隊員們全程跟進,與施工人員并肩作戰,一起攻克了一個又一個難關。當改造工程圓滿完成,看著家家戶戶的電器歡快運轉,村民們臉上綻放出開心的笑容,駐村工作隊所有人心中滿是欣慰與自豪。
“跟昌書記反映后,他一口答應盡量想辦法,沒想到他真的記在了心上,把電的問題解決了。現在空調隨時能開,生活方便多了,真的太感謝他們了!”劉吉前興奮地說。
村民劉吉前給駐村工作隊點贊。
內外兼修 奏響振興“和弦”
“昌書記和駐村工作隊來了后,給村里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不但把路和電的問題解決了,還盤活了村集體經濟,每年純收入有22萬余元。同時,他還特別關心‘一老一小’,帶領殘疾兒童去市醫院檢查,創新性的組建了‘木門之音’合唱團,給村里留守孩子打開了音樂的大門……”木門村黨支部書記劉建對這一年多以來,昌朝文帶領的駐村工作隊工作成效如數家珍。
昌朝文為村民理發(駐村工作隊供圖)。
除了這些“大事”,昌朝文為村民們做的“點滴小事”還有很多:村民理發不便,他就買了電推剪為村民義務理發;看著村民們頂著烈日在地里勞作,他主動為村民們購買了20頂草帽……他堅定地說:“只要我在這個崗位一天,就會為村民服務一天,這是我的承諾,更是我們駐村工作隊的使命。”
“木門之音”合唱團登上安岳春晚舞臺(駐村工作隊供圖)。
市檢察院出資為木門村安裝的路燈。
據了解,自2016年市檢察院對口幫扶木門村以來,4屆駐村工作隊接續奮斗、扎根農村。從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他們一步一個腳印,讓木門村實現了華麗蛻變:全村通組路100%硬化,入戶路硬化率達90%;500余戶在家農戶通上了自來水,天然氣安裝300余戶,寬帶網絡覆蓋全村;為村民修建水毀便橋,給村道裝上太陽能路燈……他們的付出,如同溫暖的陽光,照亮了村民們邁向美好生活的前行之路,也為鄉村發展注入了源源不斷的動力,讓這片土地煥發出勃勃生機與希望。
駐村工作隊正在開展宣傳工作(駐村工作隊供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