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8日,緬甸中部發生7.9級地震,震動四方,牽動全球。
3月29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向緬甸領導人敏昂萊致慰問電,表示“中方愿向緬方提供需要的幫助,支持災區人民早日戰勝災害、重建家園。”
值得注意的是,慰問電措辭在延續“命運共同體”這一長期主張基礎上,首次加入“同甘共苦”的表述,并強調“兩國人民胞波情誼深厚”,外交語言從以往的“力所能及”升級為“需要的幫助”,傳遞出中國對緬人道援助的高度重視,也進一步凸顯緬甸在中國周邊外交格局中的特殊位置。
從這幾個微妙差異來看,緬甸,是“最需要”的鄰國;而云南,則是眼下“最能動”的支點。
強震過后,中國政府第一時間宣布向緬甸提供1億元人民幣緊急人道主義地震救災援助,全力協助緬甸抗震救災,挽救生命。從云南的表現看,確實是對國家外交戰略實實在在的躬身實踐。
地震發生3小時后,按照中央統一部署,云南即啟動應急機制,發揮緊鄰緬甸有利條件,向緬甸提供首批價值500萬元的物資,涵蓋藥品、食品、帳篷等急需品;次日,云南救援醫療隊再攜帶5噸物資飛抵緬甸,成為首支抵達災區的國際救援隊;截至4月5日,云南已累計調運六批價值500萬元、共87噸物資馳援。
在緬期間,云南救援醫療隊在3個區域出動5批次,探索了幾十個點位,成功救出幸存者1名,搜救出遇難者4名。
災情當前,救援是起點,更大的挑戰在于重建。
4月5日,緬甸聯邦政府召開特別會議明確要求,各災區須在雨季來臨前完成可修復建筑的加固與重建,國家管理委員同步啟動“百日攻堅”計劃,力爭三個月內實現災區基礎設施功能基本恢復。
“百日攻堅”這道題,誰最適合作答?
云南與緬甸有1997公里邊境線,占中緬邊境總長度的90%以上,設有國家級口岸7個、省級口岸10個。在救災與重建的背景下,這種高度連通性的“邊境走廊”不只是通道,更是中緬命運共同體的橋梁。
4月10日,中國宣布對緬追加提供10億元人民幣緊急人道主義救災援助,涵蓋能源、醫療、災評、文物修復等領域。
這樣的背景下,云南的響應不只是“可以”,而是“必須”——地緣政治的人道責任使云南“有義務”,國家戰略的縱深推進需要云南“有擔當”,當然更關鍵的,是能源、基建、醫藥等產業基礎讓云南“有底氣”。
鋼鐵水泥:雙向需要的產能優化路徑
要說在地震中受損最為嚴重的,當然是與地面“硬連接”的基礎設施。
強震之下,緬甸全國共48834座房屋、3094座寺廟、2045所學校、2171座部門辦公室/建筑物、148座橋梁、5275座佛塔不同程度受損,建筑安全加固與基礎設施修復成為重建核心。
在現代人的語境里,鋼筋水泥一向被視為“冰冷”的,但此刻緬甸一定對它們有強烈的“需要”的感覺。
恰好,云南的建材產業,存在著“被需要”的現實。
先看鋼鐵,2024年,云南粗鋼產量2094.47萬噸,建筑鋼材產量約1300萬噸。但2024年上半年,云南向貴州、四川、廣西等地外發290.8萬噸建筑鋼材后才緩解了省內的“消化”壓力。
再看水泥,2024年前11個月,云南水泥產量近8000萬噸,這還是在部分水泥廠實際累計停窯超210天所取得的產量。即便如此,省內水泥市場依舊呈現供大于求的局面。
材料充足,施工隊也已就位。2024年云南省建筑業總產值8139.42億元,比上年增長3.2%。全省具有總承包和專業承包資質的建筑業企業利潤總額195.24億元。
2022年4月,云南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云南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等十八部門聯合印發《云南省促進建筑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提出云南建筑企業加快實施“走出去”戰略。
要求各級政府要通過組織推介活動、依托駐外機構等方式促進我省企業在建筑、市政、電力、水利、交通等領域開拓外埠市場,搭建平臺、承攬工程;對開展境外投資、對外承包工程業務的建筑業企業,納入“走出去”支持范圍。
各級各部門要加大與我國駐外機構的聯系,收集各類建設項目信息,供云南省企業“走出去”投資或承包工程業務參考。
“需要”和“被需要”之間太缺這回精準的握手了。
其實,手套已經摘下——中緬印度洋新通道緬甸臨滄清水河—仰光海公鐵聯運已持續運行;2023年6月首發的曼德勒—保山蒲縹公鐵聯運,把從曼德勒經猴橋口岸至成渝地區單程運輸時間縮短到最低5天,費用較全程公路運輸降低約10%。
對于對緬開放第一州的德宏,全州5個縣市,有4個處在邊境線上,擁有畹町、瑞麗、芒市機場、章鳳、盈江5個國家口岸和20條貿易通道,從瑞麗口岸出境約460公里即可直達曼德勒,從章鳳口岸出境僅92公里就能到達緬甸“黃金水道”伊洛瓦底江上的八莫新康港,從八莫到曼德勒水運僅需3天。
借助公路和公轉鐵、公轉水聯運體系,雙方早已實現無縫對接。災情之下,重建之中,“有產能”完全可以轉化為“有貢獻”,這是云南“助鄰即助己”的最大公約數。
電力聯心:重構區域性電網的關鍵節點
此次地震,也對緬甸的本就羸弱的電力系統造成不小的破壞。
緬甸全國電力需求在4500MW以上,常年存在30%~40%的缺口,全國近半數人口無法獲得穩定的電力供應,部分偏遠山區甚至還未能普及現代化照明設備。震后,全國基礎電網受損嚴重,內比都等城市大面積停電。
點亮光明,就是點亮信心,云南無疑握著那把點亮信心的金鑰匙。
從電力產能看,云南坐擁著眾多水電資源,更是光伏電站重要的裝機市場。2024年,全省發電量超4600億千瓦時。
在電網協作上,緬甸與云南更有“一脈相承”的情誼——2010年10月,北鄰盈江縣的緬甸太平江一級水電站與云南電網并網送電;2016年7月,緊臨景洪市的緬甸勐瓦水電站與云南電網并網送電;2024年10月,中國人民電器集團承制的110kV電壓等級的63MVA有載調壓三相三繞組交流電力變壓器在緬甸邦康變電站二期項目中成功送電。
2025年初,中國國家國際發展合作署和緬甸投資與對外經濟關系部簽署了諒解備忘錄,將在仰光、內比都和曼德勒地區建設四個太陽能發電項目,總裝機容量達190兆瓦,屆時諸項目將接入國家電網并發電。
截至2023年9月,云南已累計建成14回110千伏及以上高壓線路,與包括緬甸在內的多個地區形成了“有進有出”的雙向電力貿易格局。中緬合作的瑞麗江一級水電站(年發電50億千瓦時)、曼德勒1吉瓦光伏基地等項目,還為建立東南亞跨境電力調度中心做足了準備。
云南的技術輸出與能源協同,已經超越了簡單的供需關系,不僅是滿足緬甸災后重建的照明供電,更成為統一區域性電網的關鍵契機——從分布式光伏系統到跨境調度平臺,云南有技術、有經驗、有合作基礎。
醫藥突圍:傳統醫學的現代國際化范式
截至目前,緬甸地震已造成約5000人受傷,當地醫療資源面臨巨大的壓力。地震發生后第二天,云南的醫療物資便隨救援醫療隊一同飛抵緬甸,在救援行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這是云南醫藥資源的第二次出走,事實上,云南醫藥產業在緬甸已有布局。
有政策多維賦能:2024年9月30日,國家相關部門回復云南省政協十三屆二次會議《關于進一步做好我省與東南亞中藥材貿易的提案》,明確提出以云南白藥、三七、滇重樓、燈盞花等優勢特色商品為重點,鼓勵云南白藥、一心堂藥業集團等有實力的企業在東南亞國家構建中醫藥跨國營銷網絡,建設中醫藥產品物流配送中心,擴大對東南亞等“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中成藥產品出口。
有醫療網絡建設:2018年,“中國-緬甸中醫藥中心”在緬甸曼德勒掛牌成立,超200名醫務人員接受過培訓。云南共派出2批醫療隊赴中心開展工作,開展南藥聯合科研,出版《中緬藥用植物綱要》等研究成果4部,拍攝制作中醫藥對外教育雙語線上課程2部。
有產業縱深延伸:依托緬甸現有需求和云南醫藥企業資源,云南已推動云南白藥等企業在緬甸邊境地區建設分裝廠或原料藥生產基地。通過“兩國雙園”模式,將生產環節前移至緬甸,供應鏈響應時間被縮短到72小時以內。
一次救援用藥,長期耕耘用心。此次援緬,會再次刷新云南醫藥資源在當地的印象和需求。伊洛瓦底江畔,本就還容得下更多的“望聞問切”問診單。
中緬鐵路:既是經濟帶更是生命線
地震在無意間還翻出了緬甸交通基礎設施的歷史欠賬。
公路網斷裂,橋梁坍塌,以米軌鐵路為代表的殖民時代遺存的運輸體系在21世紀的現代化災害應對需求面前顯得力不從心。
想象另一種可能:如果那條從昆明延伸至仰光、全程按8級抗震標準設計的中緬鐵路早已貫通,會是怎樣一番景象?
依托這條大動脈,從中國境內到緬甸的陸上運輸物資,從印度洋到緬甸的海上運輸物資,包括通訊設備、藥品、醫療器械、食物、水和挖掘設備等,都能在第一時間且源源不斷地進入地震災區,地震帶來的次生影響將會大幅降低。
單向性的時間不容許向之前假設,但支持人類向之后思考。
對于地處環太平洋地震帶的緬甸而言,此次強震后,中緬鐵路的意義會超越交通本身。建成后,在鐵路沿線布局物流樞紐并同時配套設立應急物資儲備中心,就可以成為緬甸國家防災體系的基礎設施物理載體,緬甸也就擁有了一條國土空間的抗災骨架網絡體系。
平時,是經濟動脈;災時,是安全屏障。
為子孫后代留下一套“能抗災、會呼吸” 的生命保障系統,可謂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一場命運共同體的和鳴
緬甸地震帶來的損失是沉重的,摧毀了17%的交通基礎設施,但也撕開了制約中緬經濟走廊建設的多重封印。但站在廢墟之上,我們既要緬懷傷痕,也要追尋光亮。
從“最先到達”的救援隊伍,到“最懂需求”的醫藥物資;從“最快通達”的物流路徑,到“最強支撐”的產業基礎,云南愿與緬甸人民并肩而行,共渡難關,重建家園,把危機變契機,把挑戰變通道。
救災,是責任;重建,是信任;發展,是共同的方向。從“救災”到“重建”再到“發展”的閉環,才是回應災區需求最有效的方式。
這也深度契合4月8日至9日中央周邊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以和平、合作、開放、包容的亞洲價值觀為基本遵循,以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為主要平臺,以安危與共、求同存異、對話協商的亞洲安全模式為戰略支撐,攜手周邊國家共創美好未來的要求。
這是緬甸基礎設施重建的機會窗口,也是云南參與區域互聯互通的新支點。
同甘共苦,命運與共。未來已來,云南已在。
(來源:微公號“擁抱印度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