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評論
筆暢中和氣 墨純太古心
——記著名書法家李學文
李學文先生的文化修養,決定了他的書法創作自有一股正典氣象。與大多數書法家一樣,先生走的也是一條師法碑帖之路,是謂深入傳統,先以"敬慎"之心追摹先賢法度,復以"通變"之思化古為我用,最終在上下求索中達到筆墨精深!所以看李學文先生的書法作品,是完全沒有時下"展覽體"的盛行風格,而是真正做到了以古為宗的創作主張,法不欺人,功不欺世,故其筆下無論書之形,亦或是書之神,都可以說是完美地展現出了傳統翰墨的法脈真章!
初次看到李學文先生的書法,那股法度正氣、惠風和暢的書風格調,正是與他自身的品性修為相契合。所謂書品即人品,這一至理對李學文先生來說絕非虛言!提筆屏息凝神,落墨氣勢開張,揮毫間,自是追求著至真至善的翰墨正氣,宣之為文章,運之為字跡。這是李學文先生秉筆從藝的人生哲理,也是他作為當代翰墨弘道者的純粹底線。
在行書作品中,可以發現每一幅中都是充盈著豐富的"書卷氣"。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來自于李學文先生對魏晉書風的深度研取,得其神骨而不徒其貌似,另一方面,則就是受益于他對行書意境的氣息營造。基于章法基礎,每一筆都是意在筆先,每一字也都是粲然盈褚,線條骨肉筋血由此而生,游行自在,行行殊致。常言一字之中,皆其心推之,有潔矩之道。便也就是對先生行書創作的最佳詮釋。
再看先生隸書之作,則更是可堪氣象醇厚而無絲毫浮滑。隸書師法漢隸正宗一脈,既得《張遷碑》的方整雄強,又具《禮器碑》的典雅含蓄,可見碑學風骨的剛陽拙勁,正是進一步激發了李學文先生的認同感。細觀其書,橫畫若千里陣云,起筆藏鋒如蠶繭,收筆回護似勒馬,實乃深契蔡中郎"藏頭護尾"之古訓,豎筆又常如萬年枯藤,深得石門郁勃之氣。更妙處則在章法布局,字字皆如排兵布陣,遒勁中見秩序,渾樸中蘊靈動。由此通篇觀之,但覺刀筆交融,恍惚可以從中聞得漢代石工鏨金刻玉的陣陣清響。
復觀篆書,李學文先生掃筆創作也顯露出超然的造詣,他的篆取法秦詔版與石鼓文,線條圓勁如鐵線銀鉤,結體嚴謹而不失古拙之趣,深諳篆書“婉而通”之理,起收之間藏露有度,轉折處如折釵股,既存金石蒼茫,又含玉箸潤澤。整體章法布局尤重對稱均衡,字間呼應若星漢列序,通篇氣韻沉雄渾穆,如同鐘鼎彝器銘文弘大再現。更讓人折服的是他的篆法中融入了文人書卷之氣,使古篆褪去匠氣,煥發出溫文爾雅之生機,整體既有先秦文字的神秘莊重,也透出當代文人的從容雅致,正是“以古為新”的典范。
筆暢中和氣,墨純太古心。總的來說,李學文先生的翰墨功夫絕對是古之經典。任胸懷于毫端,蘊真氣于字勢,遵循的是崇古尚古的取法正路,吐納的更是臨池志逸,端己正容的文人風采。將書法作為媒介,從而與古人神交,也正因如此,先生的作品才會使人感受到切實的傳統底蘊。人書倶老,功夫到境,在業內屢獲成就的同時,李學文先生也正背負著作為傳統書法家應有的文化責任和使命!數十載青燈鐵硯,尺幅間揮毫立志,大家風范,一目了然!
著名書畫藝術評論家 羅揚
2025年4月15日 書于北京
作品欣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