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10點,位于河北省唐山市古冶區林西商貿城的“憨憨夢工廠”飄出陣陣奶香。“唐寶寶”洋洋(化名)將一盤紙杯蛋糕送入烤箱后,轉身對著直播鏡頭羞澀地豎起大拇指。這個曾經因唐氏綜合征輟學的男孩,如今已是唐山容大特教中心抖音賬號的明星主播,他的每次直播都得到眾多叔叔阿姨彈幕夸贊。
從1962年聾啞學校的磚瓦房,到如今占地超萬平方米的十五年一貫制特教綜合體,唐山容大特教中心通過“雙向延伸”融合教育,用63載光陰匯編成精彩篇章:讓每一朵“殘缺花朵”也有自己的春天。
在該校感覺統合訓練室里,被確診為孤獨癥譜系障礙的小蕊(化名)正在10厘米寬的平衡木上練習“企鵝漫步”。剛到學校的時候,她只能在上面站立3秒,經過兩周訓練后,現在可以走20步。“這是感覺統合訓練,可以提升孩子們的平衡能力和本體覺。”康復教師劉麗婭輕聲解釋。
這間教室就是“融愛園”學前康復部的一部分,承載著學校自1989年開設學前班以來的初心——通過早期干預,為特殊兒童的人生創造更多可能性。
校史館里,一張泛黃的照片定格了1989年第一批學前班師生合影。“當年只有7個孩子,但‘教育康復一體化’的理念在那個時候已經萌芽。”校長王欣指著照片說。
除了校內專業的康復團隊,容大特教中心還爭取到了當地醫院的支持。2017年,醫院為學生開設“綠色通道”,提供醫療和康復一體的服務。“有需求的孩子,在每天下午上完兩節課后到醫院進行康復,這部分費用由政府承擔。”學前部主任趙希媛說。到目前為止,學前部已經有2個小朋友經過康復治療和學習回到了普通幼兒園,這種“嵌入式融合”已惠及30多個家庭。“這些特殊孩子如同一面鏡子,映射出學校對于‘融合’的理解與落實。”王欣說。
長期以來,特殊兒童“隨班就讀”比較普遍,但是大部分普校都缺乏融合教育的專業支持。容大特教中心選擇了一條破壁之路:不是簡單地將孩子推向普校,而是打造可進可退的融合教育生態圈——普特融合實驗班,努力實現“學科課程+康復訓練+興趣培養”三軌并行。
走進該校普特融合實驗班,語文老師李青正在用普校教材講授《荷花》。不同于傳統課堂,她手中的教案標注著密密麻麻的符號,其中,綠色三角代表需拆分講解的長句,紅色圓圈提示需搭配實物演示的概念。“我們的孩子們可能有智力邊緣、多動癥、感統失調甚至是孤獨癥譜系障礙等問題,因此在分析課標和市內近幾年的測試卷的基礎上,我們保留了基礎知識,減少或者刪除拓展性、拔高性的教學內容,從而樹立學生學習的自信心。”李青拿著一名學生的作業本說。
課堂外,另一種充滿活力的融合正在悄然展開。
每天下午第一節課的鈴聲響起,學生便在教師的帶領下奔向興趣課堂:輪滑教室里,16歲的智力障礙男孩小磊(化名)正專注地調整護具,輪滑鞋在地板上劃出流暢的弧線;書法教室里,墨香氤氳,患有語言障礙的彤彤(化名),正一筆一畫地臨摹著自己的名字。“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也是打開孩子心門的鑰匙。”看著學生為隊友精準投壺歡呼雀躍,王欣很是欣慰。
2022年,唐山市提出發展學前特殊教育、高中階段特殊教育的“雙向延伸”規劃,容大特教中心將普通高中班擴建為普通高中部和職業教育部。如今,學校職業課程與時俱進,烘焙、洗車、擦鞋、陶藝、按摩等專業應有盡有。
該校還將“9+1”職前班升級為“9+1+1”模式,即在九年義務教育后增設三年職教體系,第一年為校內職業培訓,第二年為校外實訓基地鍛煉,第三年為校企合作實踐。在這一構想下,容大特教中心職業教育部實訓基地于2024年9月落成,建筑面積達389.55平方米,裝備齊全,功能豐富。
在一樓“憨憨夢工廠”,19歲的聾啞女孩小雨(化名)正在揉捏面團,指尖沾著面粉在案板上劃出弧線,當烤箱“叮”地響起,她捧出金黃的蛋撻。而在二樓的陶藝教室,患有語言障礙的彤彤(化名)專注地捏著手中的泥坯,通過指尖傳遞情感,歪斜的陶罐在她的手中變得越來越圓潤光滑。
這個由商鋪改造的實訓基地,既是教學場所,更是特殊孩子與真實社會的接駁站。
夕陽西下,輪滑在地面劃出銀色弧線,與陶窯中漸變的釉色相互輝映。“明天要做星星餅干哦!”不知誰喊了一聲,現場頓時炸開一陣歡呼聲。窗外,商貿城華燈初上,與教室里的燈光交疊成一片。(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記者 周洪松 通訊員 曹書娟)
作者:周洪松 曹書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