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網友在社交平臺分享了自己位于成都西嶺雪山腳下的大邑花水灣、西嶺鎮附近的河道撿“化石”的照片,立刻引起網友關注,紛紛前去打卡。不少網友們還曬出了自己的“戰利品”,掀起了一股“瘋狂的化石”熱潮。
游客曬出撿到的化石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網友們撿到的是真的化石嗎?大邑是否有化石呢?市民撿拾化石是否有法律風險?4月15日,封面新聞記者聯系到撿“化石”的網友、相關專家以及律師。
現象:
市民們紛紛“曬”圖打卡
成都流行起了雪山腳下撿“化石”
“珊瑚蟲、海百葉、貝類、大螺……各種化石。”網友“小源同學”近日在網上發布了自己去成都大邑花水灣撿到的最新“戰利品”,還詳細分享了攻略和最佳位置。她告訴記者,去年8月,她帶孩子去位于西嶺雪山腳下的花水灣河邊淺灘玩耍,偶然在岸邊發現了很多“化石”,上面的花紋奇形怪狀,大多像珊瑚和貝殼類。
游客曬出撿到的化石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她表示,之前沒有撿到過“化石”,所以當時自己和孩子都很興奮。后來在網上發現很多網友都撿到過類似的“化石”,并在評論區進行科普和討論。“我還專門把石頭拿去找專家鑒定過,專家說這些應該是化石。”
“我大概撿了十多顆石頭,現在放進了我家的魚缸中作為觀賞和收藏。”“小源同學”表示,這幾次去感覺“化石”數量沒有之前多了,但撿“化石”可以作為一項很好的親子陪伴互動活動,能夠發現很多未知領域,學習到相關科學知識。
和她有類似經歷的還有古海洋化石愛好者小梅,她也在網上“曬”出了自己撿“化石”的圖片。她告訴封面新聞記者,自己是在網上看到了網友發帖稱大邑的河道淺灘上可以撿到“化石”,便前去撿拾,大概收集了五六塊。“通過大量查閱資料,我估計這些是古海洋時期的一些節肢或腔腸動物化石,感覺很奇妙有趣。”
分析:
出現化石并不奇怪
其位置具有一定的研究價值
游客們撿到的化石是真的嗎?
“這里出現化石并不奇怪,它們可能來自河道上游或者西嶺雪山區域。”成都理工大學沉積地質研究院教授歐陽輝對成都周邊的“撿化石熱”早已有所耳聞。
游客曬出撿到的化石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他通過觀察部分網友在花水灣地區撿到的石頭照片,證實部分確為古生物化石。他指出,四川是古生物化石出土豐富的省份,大邑地區在泥盆紀時期屬于淺海環境,是海洋生物較為集中的區域。當時氣候溫暖濕潤,光照充足,這種環境非常適合海洋生物的生存和繁衍,所以在該地區出現這一相關年代的海洋生物化石也是合理的。
在網友掀起“撿化石”熱潮的同時,他也提醒,未經許可采集化石可能觸犯法律,尤其是當這些化石具有科研價值時。他解釋,其中一個重要價值就是為原生層的定位提供線索。從種種跡象來看,他推測這些化石的原生層位置大概率在上游地區,也可能來自西嶺雪山一帶。
建議:
游客與有關部門積極溝通
發現重要化石應當及時報備
“依據《古生物化石保護條例》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管轄的其他海域遺存的古生物化石,無論其是否具有極高的科研價值,也無論是否被列入重點保護范圍,均屬于國家所有。”
在法律層面,陜西恒達律師事務所高級合伙人、知名公益律師趙良善同樣贊成以上觀點。
游客曬出撿到的化石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他表示,對于普通化石,即使沒有像重點保護化石那樣嚴格的管控措施,但依然受國家法律保護。如果市民在西嶺雪山腳下撿化石過程中,發現了重點保護古生物化石,應當及時向相關部門報備。
為了形成保護,當地是否應當明令禁止下河采化石?
對此問題,歐陽輝的回答是否定的。在他看來,這一熱潮也并非全然消極。“很多化石往往都是業余愛好者最早發現,再向古生物研究者提供線索。”
他告訴記者,從古生物學科發展史來看,業余化石愛好者發揮了積極作用,這一點不容小覷。“如果完全依靠為數不多的專家,他們發現化石的可能性和效率都較低,且覆蓋面有限。而業余愛好者包括普通老百姓,他們能夠提供化石發現的信息,這其實是化石發現和研究的主要形式之一。”
由此,歐陽輝建議,在禁止盜采古生物化石的同時,應當鼓勵民間化石愛好者與自然資源部門積極溝通。“將眾人的積極性和好奇心與科學研究專業團隊有效地結合起來,爭取形成良性循環,為科學研究注入新活力。”
原標題:《成都大邑河道里能撿到化石?好多游客曬圖》
欄目主編:顧萬全 文字編輯:盧曉川
來源:作者:封面新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