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是熊貓的家園,也是創意的熱土。
作為一次全球熊貓愛好者共同參與的盛會,由成都市人民政府主辦的“熊貓家園·大熊貓文化創意大賽”自去年9月正式啟動以來,在海內外掀起了一股“熊貓創意熱潮”。目前,本次大賽已經圓滿完成了作品征集和初評等環節,已選出210件入圍作品。而五大門類和兩個特別獎項,將由專家評委進行最終的線下終評,并在4月22日揭曉。
在此之前,有一項特別獎項,要交給喜愛大熊貓文創的網友們來決定,這就是現在正在進行的“最佳人氣作品”獎項評選。在投票期間,我們還將與部分入圍者對話,看看他們對熊貓文化創意的獨到理解。
今天,我們對話入圍“最佳雕塑作品”的參賽者——媒介藝術家、朱成私立石刻博物館副館長朱明。
《素境·憩》,是一件有著石膏般質感的“紙雕”。據朱明介紹,這件作品高約1.7米,底部約2.5米×1.5米,從開始創作到完成耗時約一個月。“它內部用了一種我們叫‘云泥’的輕質黏土打底,表面則用紙漿塑形。”
富含纖維的紙漿,賦予了這件雕塑一種粗糙而自然的肌理感,同時又具備紙的素凈與輕盈。朱明說,這是AI算法無法做到的。
“AI按照提示生成的作品,造型唯美而標準,外表通常也都很平滑,不會有什么瑕疵或人為的‘壞點’。他說,“但我想要把這種生成的范例轉化為雕塑者的手制,保留人為的痕跡,作為對如今大熱的‘人機協同”創作模式的一種回應。”
在朱明看來,大熊貓代表了一種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而《素境·憩》中則蘊含了關于“人與機器”之關系的一種隱喻。它們面對同樣的問題:二者如何更好地和諧共生?
“藝術里面有些東西是沒有辦法被算法化的。”朱明說,“如果將人視為主體,將其創作的物品視為客體,那么藝術可以成為主體與客體之間的橋梁,模糊二者的界限。人將心血、經驗通過創造融入作品,優秀的作品從而具備了獨一無二的特性,仿佛被賦予了‘靈魂’,這是藝術最動人的魅力之一。”
對于參加本次“熊貓家園·大熊貓文化創意大賽”的體驗,朱明表示,大賽對文化價值與產業應用的重視,以及對跨領域創作主體協同參與的包容,尤為令人欣賞。“我也在大賽官網上瀏覽了其余的入圍作品,各有特色,各有精彩,既彰顯了文化表達的多樣性,又體現出專業創作的精準度。”他說,“期待著大賽的成果發布和后續的產品轉化為成都帶來更多驚喜。”
紅星新聞記者 喬雪陽 編輯 蘇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