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孟梅
近日,阿里大文娛集團財報顯示——集團收入54.38億元,同比增長8%,主要由優酷廣告收入增長所帶動。近一年來,優酷在劇集市場表現亮眼,憑借《墨雨云間》《邊水往事》、《新生》等作品實現口碑與播放量的雙重突破,卻未能同步增長。以優酷現有的內容能力以及劇集制作水準,8%的增長顯然是不夠的。那么問題出在哪里?
頭部內容戰略下的高成本投入
廣告、會員卻增長有限
眾所周知,優酷近年堅持“頭部、大劇、獨播”戰略,通過高投入制作精品內容。例如,《墨雨云間》以32.53億播放量登頂暑期檔,并帶動優酷App下載量飆升;《雪迷宮》邀請張藝謀監制、呂行導演,成本遠超普通網劇。然而,此類項目制作成本高昂,而廣告和會員收入增長有限,導致單劇盈利壓力增大。
與此同時,優酷內部推行“單集平均投入與產出”評價體系,就是優酷獨有的“去水保優”策略,要求每集都達到精品標準,這進一步推高了制作成本。例如,《邊水往事》豆瓣評分8.2分,但其服化道、場景搭建等細節投入遠超行業平均水平。
盡管優酷分賬劇如《當我飛奔向你》票房超6000萬,但分賬收入占比有限,且頭部獨播項目更依賴平臺直接投資,難以通過分賬實現規模化收益。
此外,優酷雖通過爆款劇吸引用戶,但用戶付費意愿受多重因素影響:愛奇藝、騰訊視頻等平臺同期推出《慶余年2》《玫瑰的故事》等高熱度劇集,分流了優酷的潛在付費用戶;短視頻平臺的“二創”內容、海外流媒體平臺的版權購買(如Netflix采購《偷偷藏不住》)削弱了優酷的獨家內容壁壘。
而優酷在綜藝、電影等其他內容賽道表現疲軟,未能形成“劇綜聯動”的生態閉環。例如,2024年綜藝領域缺乏爆款,用戶僅因劇集留存,但停留時長有限。
宣傳拖后腿
導致大量劇集“叫好不叫座”
阿里巴巴財報顯示,優酷所在的“大文娛”板塊收入增長主要依賴演出賽事線上票務,而非劇集業務。這反映出長視頻行業普遍面臨的困境:內容投入高、用戶付費天花板明顯。
優酷“白夜劇場”雖以《邊水往事》《新生》等作品鞏固市場地位,但懸疑題材同質化競爭加劇。當下優酷的痛點很多時候顯示在“宣傳拖后腿”。
先看看最近熱播的懸疑劇《沙塵暴》,豆瓣評分在8.1,但優酷站內熱度僅6690,社交媒體上更不見討論。對比同樣的高品質劇集《漫長的季節》、《我的阿勒泰》,其影響力遠遠不及前兩者。同樣被此問題困擾的還有《異人之下之決戰!碧游村》,超9萬人在豆瓣打出了8.3的高分,但同樣沒有引起大眾的關注。多部優質內容的失聲讓優酷在MAU常年被騰訊、愛奇藝、芒果、B站甩在身后甚至要被后起之秀紅果追上。距離破萬的爆款很遙遠。
而優酷多部劇集依賴“人性實驗”“多線敘事”模式,觀眾審美疲勞可能影響長期吸引力。 盡管《墨雨云間》《新聞女王》等劇嘗試出海,但優酷在國際市場的品牌影響力與Netflix等平臺仍有差距,海外收益尚未形成規模。
優酷的“叫好不叫座”本質是長視頻行業共性矛盾的縮影:在內容質量與商業回報間尋求平衡。其優勢在于精準的題材把控與創新力(如懸疑賽道的“人性實驗”模式),但需通過精細化運營、成本優化與生態協同,將口碑轉化為可持續的盈利能力。未來,優酷能否突破“內容磨N年”的魔咒,將決定其能否真正實現從“爆款平臺”到“生態型平臺”的跨越。
優酷作為老牌視頻平臺,經歷過數次管理者的更換與策略的調整, 正慢慢回到正軌。在大力發展虛擬拍攝和人才引進給內容提供保障的同時,如何在趨于飽和的觀眾市場中爭搶用戶,也將是優酷下一道大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