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 醫 行 業 的 良 心 和 大 腦
口述 | 馮樟榮 撰稿| 桔梗
當傳統醫館還在追逐“名醫效應”,行業普遍面臨醫生、流量、項目“三缺困境”,杭州的連鎖社區醫館——督泰堂卻“反傳統”地撕掉“專家崇拜”標簽,拆掉藥柜,嚴控把脈開方,憑借90%的外治占比實現了逆勢成長。
社區中的“中醫便利店”,
外治何以成為社區醫療突破口?
走進督泰堂,沒有神秘的老中醫,沒有彌漫的中藥味,甚至沒有獨立的診室,有的只是手法翻飛的年輕白大褂和往來如梭的患者。
但就是在這樣兩三百平的樸素空間里,卻誕生了令行業側目的“運營奇觀”——90%外治療法占比、35歲以下的百人年輕醫生團隊、七年七家社區醫館,2024年美團引流人次20000+......這樁樁件件是督泰堂對傳統模式的顛覆,也是其對可復制基層醫療連鎖路徑的探索。
這些年,他們以外治為刃在新中醫的土壤中開辟出了一片天地,用實踐證明,在社區醫療戰場上,真正的壁壘不是“名醫”而是“模式”。
對于外治的堅守并非始于督泰堂的創建,從胡慶余堂專科診室的技法沉淀到督泰堂連鎖化的戰略躍遷,馮樟榮帶領團隊用外治為不勝枚舉的患者撫去疾痛,打響了外治的“金字招牌”。
為何會選擇深耕外治賽道?他表示,一是基于創始團隊的外治基因優勢;二是錯位競爭,為了避開大型醫館、公立醫院的優勢領域;三是外治的市場廣袤,有著3億疼痛患者的基層市場空白。
“以后醫館的生命力就在社區。”馮樟榮對此篤定不移,而外治則是社區醫館著力的不二之選,二者的融合能助力醫館更快地占領用戶心智,更快地開疆拓土。
當政策東風遭遇醫館困境,
社區醫療的破局方程式亟待解碼
如今,政策利好的東風漸盛,新時代中醫藥傳承發展的號角已然吹響,中醫的現代化進程也正逐步深入社區,其中,“名醫、名藥、名館”作為關鍵構成部分備受矚目。
然而,眾多醫館在實際運營中卻面臨著嚴峻的現實困境,比如專業醫師的短缺問題凸顯,尤其是大型醫館中,不僅是資深專家難覓,年輕中醫往往也缺乏足夠的臨床實踐經驗,通常需要經過兩三年的培養才能真正勝任工作。
疼痛經濟掀起基層藍海,
從基層需求到錯位競爭的定位突圍
當下疼痛市場呈現出供不應求的現象,疼痛患者高達3億且趨于年輕化,市場需求旺盛,但全國僅有不到300家三甲醫院建制了完整的疼痛科室,70%疼痛患者分布在基層醫療市場,基層醫療市場潛力巨大,社區中醫館大有可為。
01
戰略錨點:外治為主、推拿為核的差異化路徑
馮樟榮認為,基層醫療的破局密碼藏在對“真實需求”的精準解構中,將中醫真正下沉到基層是重中之重,他提出“家門口+夜門診”的雙軌策略模式以構建觸手可及的中醫服務網絡,直擊現代人的看診痛點,將傳統醫療的“等客上門”轉變為“服務到家”。
此外,還要充分發揮自我優勢,并有做別人不愿意做的事的決心和行動力。在他看來,以“外治為主、中藥為輔”是社區中醫館的優勢方向,而且外治項目設計要以推拿為主,而非以針灸為主。
之所以這樣設計的原因,一是很多從業人員不愿意從事推拿這樣的力氣活,二是推拿是快速與客戶建立鏈接,有體驗感,更容易產生復購,而部分顧客可能會對針灸的產生害怕與抗拒。所以督泰堂的服務標準之一,就是要讓每個顧客“爽”,推拿就成為不二之選的核心爆品。
02
人才密碼:年輕醫生成長飛輪驅動規模擴張
在人才培養方面,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年輕醫生培養與創業平臺搭建體系,不僅應著重招募年輕醫生并進行體力、思維、發展等方面的系統培養,還要對培養成效設定明確的衡量標準。
例如規定每日預約看診的患者人數。當每日預約患者數量達到10—15人時,便具備獨立出診資格;若每日預約患者人數遠超20人,就能協助其開設獨立醫館。
03
模式進化:從單店到連鎖擴張的社區醫養生態
從首家社區中醫館的誕生進化至今,社區醫養模式的探索歷經了十余年,已沉淀出了小而美、社區服務、專科化、夜門診、醫養結合、生活方式病、健康管理、文化傳承等特色基因。
2009年11月,首家社區中醫館——米市巷社區中醫館在國家倡導中醫進社區的號召下應運而生,成為全國中醫藥“治未病”試點單位。
跟隨老師在里面出診的馮樟榮由此得到啟發,心中萌芽了社區中醫館的火種,2013年,他創建了督泰堂。
彼時,社區中醫館雖已受到多方資本青睞,但未形成如今百花爭放的局面,很多醫館都處于摸索前行的階段,督泰堂的社區醫養模式也歷經了多年打磨,期間也曾面臨與同行的直面競爭。
據馮樟榮回憶,在督泰堂創建初期,某個稱已融資上億的診所曾邀請他負責中醫板塊,為其培養學徒,該診所自稱集口腔、婦科、中醫診療及輸液服務等于一體,定位為家庭醫生模式,主打將醫生服務送至家門口的理念。
然而,馮樟榮憑借多年行業經驗判斷,這樣的模式存在明顯缺陷。因為真正的專家資源是稀缺的,患者往往一號難求,這才是專家的價值所在。若將各科醫生隨意拼湊在同一診所,難以形成專業優勢與口碑。
果不其然,該診所經營兩年虧損巨大,最終難以為繼。后來,馮樟榮將該診所原址重新租賃,改造成了一家顛覆傳統模式的中醫生活館,嘗試將生活與中醫文化融合,既是醫療場所,更是居民交流養生心得、品飲藥茶的社區空間。
04
三維驅動:醫療-養生-教育的生態閉環
督泰堂以醫、養、育為一體,在醫療板塊,督泰堂目前有7家直營醫館、2家合作專科、執業醫師&助理醫師&師承助理近百人的醫生集團;在養生板塊開設有智慧生活館,定制健康管理產品與服務,已幫助上千位學員獲得了專業健康指導;在“育”的模塊上,創辦了督泰學堂,其中在中醫技能傳承上,現已培養近百人醫師團隊;在全民養生教育上,至今已經承辦近百期線下課程、上千場線上課程的中醫智慧養生教育。不愧是把傳承中醫文化,助力全民健康奉作為自己的使命,他們每天都在踐行!
嚴控外治紅線,
破解社區醫館的五大核心命題
“社區醫療的底層邏輯是讓用戶用最短的決策鏈條獲得健康解決方案,因此簡單、便捷、靈驗、平價、讓顧客感到‘爽’是經營扼要,也是復購的關鍵。”馮樟榮坦言并將社區醫館的運營拆解出五大戰略支點。
第一,設定不可逾越的外治業務占比紅線并嚴格控制,如果內治的占比超過一半就不符合外治醫館的發展理念,這也是督泰堂將藥房拆除的原因。
第二,實際運營中資源分配不合理的問題。一些醫館的經營與定位出現錯位,雖標榜外治特色卻仍過度依賴傳統的內治模式,未在實際的醫生、設備、床位等資源分配中將優質資源向外治業務傾斜,導致外治業務難以拓展。
第三,關注年輕醫生的培養與引進,打造年輕醫生的成長飛輪。年輕醫生是醫館發展的新生力量,他們能夠為醫館帶來新的理念與技術,推動外治業務的創新與發展。
第四,建立可復制的技術傳承體系。督泰堂傳承體系不僅壯大了團隊,更催生出獨特的擴張模式——協助每位成熟醫師獨立開店,這些分館都攜帶著整套經過驗證的技術包,實現“技術+品牌”的雙重輸出。
第五,面對外治療法標準缺失的行業痛點,馮樟榮提出“協同組合”的解決方案:針灸與推拿的效能協同,艾灸與藥物的時序協同,不同外治項目的組合協同。他建議至少結合三個項目,既突破單一療法的局限,又通過流程標準化確保綜合療效的可控性,如督泰堂“一二下手到病除,四五針扶正祛邪”的招牌療法也旨在確立外治的標準。
流量破局,線上線下雙輪驅動的獲客密碼
馮樟榮認為,只要盡其所能地采取行動,線上線下的流量獲取并非難事。
在美團、公眾號、視頻號、同城團購等線上戰場中,可采取“品效協同”的組合策略。
公眾號化身品牌宣傳大使,視頻號打造創始人IP號、醫館號等,而美團平臺則成為“體驗入口”,馮樟榮認為,將優質項目無償推出,用最具體驗感的項目吸引用戶,自然能夠吸引流量,如督泰堂在2024年就成功引爆20000+人次到店流量,兩家門店蟬聯區域金牌榜單。
同時馮樟榮旗幟鮮明地反對盲目高端化,在醫館的發展規劃中,專科化是一條可行之路,但若是社區醫館則應堅守中醫外治陣地,專注于常見病與痛癥的治療。
據相關數據顯示,目前國內約有160萬家養生館,想升級為診所的不在少數。然而,因為缺乏專業的醫療基因支持,他們即便轉型成功也可能生存艱難。相較之下,有專業醫療資質為背書的醫館優勢顯而易見,若能在養生業務上發力將會對養生館造成降維打擊。
而在線下流量的獲取中,可以布局專科合作、企業合作、社區義診、養生沙龍等多元渠道。
以企業合作為例,督泰堂每周五會安排至少一場“企業健康日”,派遣專業醫生團隊為銀行、保險公司等企業提供針灸、推拿、刮痧、艾灸等中醫服務,這樣的B端合作模式不僅能維穩收益,更通過場景化服務實現精準獲客。
未來已來,繪制社區中醫連鎖的全國化圖景
未來,馮樟榮期望能鑄造出“走出杭州”的連鎖品牌,基于十余年的深耕沉淀,督泰堂建立了中長期的戰略規劃部署,如在品牌化經營上規范管理、服務和運營;為加盟店賦能醫保管理、流量、系統、服務SOP等;為每個加盟館提供物美價廉、貨真價實的中藥飲片、醫療器械、醫館耗材、養生好物等產品供應。
“從事中醫事業,不僅能夠積福積德,更是一種社會責任的踐行,這也是我們品牌不斷壯大的動力源泉。”馮樟榮說道。
帶著這種使命感,督泰堂目前已培養出近百位優秀的中醫執業人員,持續十載的養生課程已開辦上百期,幫助近萬名養生愛好者獲得健康之道。
未來,他們計劃開展中醫技能工坊與養生基地項目,以專業的平臺為依托,深度挖掘中醫技能傳承的精髓,廣泛推廣中醫功法,為中醫養生實修創造更優質的條件,矢志不渝地為老百姓提供更全面、更貼心、更專業的中醫健康服務,讓中醫文化在新時代綻放出更加絢爛的光彩。
I 版權聲明
本文原創 ,口述/馮樟榮,撰稿/桔梗,版權歸權利人所有。
編輯|桔梗 視覺|花椒
-活動預告-
茯苓|17675458287(微信同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