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京曉莊學院旅游與社會管理學院和電子工程學院的近百名學生前往南京晨光1865創意產業園開展實踐活動。南京廣電集團資深媒體人葉帆老師全程擔任指導老師。學校通過搭建產學研深度合作平臺,著力培育兼具文化傳承使命感、創新思維與創業實踐能力的復合型人才。
活動首站走進江蘇省文化創意成果展示中心,非遺傳承人系統講解了云錦織造的發展歷程與核心技藝。學生們不僅近距離觀摩了“通經斷緯”的織造絕技,更在木制提花織機上體驗了經緯交織的匠心工藝。現場,學生與專家圍繞“AI技術在非遺活化中的應用”開展專題研討,探索傳統文化與現代科技的融合路徑。
在金陵兵工展覽館,國防科技工業軍工文化專家宋建中帶領學生回顧了三個世紀的工業記憶。展陳的珍貴文物與歷史影像,全景式呈現了中華民族工業從傳統制造邁向現代創新的蛻變歷程。面對斑駁的老機器,宋建中特別指出:“它們不僅是歷史的實物注腳,更是科技報國精神的具象化表達。”在場學生對制造強國戰略的奮斗底色有了更加深刻的情感共鳴。
活動尾聲,一場別開生面的直播在廣電貓貓新媒體基地展開。兩名學生亮相直播間,沉浸式體驗互聯網直播帶貨模式。現場互動熱烈,學生們真切感受到了新媒體時代的創新活力。
旅游與社會管理學院和電子工程學院將以“文化浸潤+科技賦能+雙創實踐+志愿服務”四維育人體系與1865創意產業園進行深度聯合,通過非遺技藝體驗、工業文明探訪、新媒體實訓等多元場景,讓學生在歷史解碼中厚植文化自信,于科技實踐中激發創新動能,為新時代復合型人才培養探索出一條“以文化人、以技賦能”的特色之路。
通訊員 王瑞麗 高湧 現代快報/現代+記者 劉惠勤 戴明夷
(通訊員供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