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親孫子親孫子,爺爺奶奶的命根子。
由于我國的傳統文化影響,孩子一般隨著父姓,于是便有了祖父母和外祖父母。
一個“外”字,足見爺爺和外公之間的親疏關系。
然而,隨著社會文明的進步,以及婚姻模式的變化,許多家庭的孩子都是一個跟父姓,一個跟母親姓。
爺爺和外公到底是誰親?不同家庭也有不同的情況。
從心理學角度來看,孩子跟誰更親,主要由以下方面決定。
有效陪伴,才能提升與孩子的親密度
曾經在知乎看到這樣一個提問:媽媽說我心里沒有外公外婆,我做錯了什么?
事情的起因是,提問者來自于一個離異家庭,媽媽要回家幾天,于是便讓孩子給爸爸發消息,讓爸爸照顧孩子幾天。
孩子發消息說“媽媽要去安徽”,正是這六個字,讓媽媽覺得孩子心里沒有外公外婆。
媽媽的邏輯是,怎么能把她的家鄉,生硬地說成一個地區呢?
然而,這個提問的孩子也很委屈,自從父母離婚之后,一直在爺爺奶奶家里長大,跟外公外婆的交集并不多。
其實,孩子跟誰親,完全取決于誰參與了孩子的成長,而并非單純的血緣親疏。
許多從小和爺爺奶奶長大的孩子,甚至連父母都不怎么親。
也就是說,誰陪伴孩子的時間越久,孩子就跟誰更親。
從心理學角度來看,陪伴可以分為有效陪伴和無效陪伴。
有效陪伴指的是,當孩子與照顧者相處時,照顧者能夠關注、傾聽以及理解孩子的需求。
比如,當孩子開心時,與之共同分享喜悅;當孩子難過時,能夠引導孩子平復心情。
同時,在日常的相處中,和孩子一起做游戲,而非看著孩子做游戲。
主動輔導孩子的作業,和孩子聊學校和學習中的趣事等等。
無效陪伴則是與孩子共處一個空間,產生的交流很少。
比如,孩子和父母都在客廳里,但父母卻忙著刷手機,就算孩子主動溝通,父母的回答也十分敷衍。
從心理學角度來看,有效陪伴能讓孩子感受到父母對自己的重視和關注。
當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無條件”關注時,孩子往往能夠以積極的態度面對生活,從而發揮出最大的潛力。
安全依戀,是與孩子更親密的關鍵
其實,孩子與誰待得時間長,并不是決定孩子和誰親的關鍵因素。
有位名叫草莓啵啵的網友分享道,小時候和外公外婆待的時間更長,和爺爺奶奶待得時間比較少。
但是,長大后反而更喜歡爺爺奶奶,主要是因為和外公外婆的性格合不來。
更有甚者,當爺爺奶奶故意挑撥說,爺爺比外公的關系更親時,反而會引起父母和孩子的反感。
能否與孩子建立起安全依戀,才是與孩子建立起更親密關系的關鍵。
在心理學中,依戀理論指的是嬰兒和其照顧者之間,存在的一種特殊的情感關系。
研究人員認為,依戀不僅提高了嬰兒的安全性,并且對孩子有著一生的影響。
心理學家愛因斯沃斯曾設計了一個陌生情景實驗,將嬰兒的依戀模式分為兩類。
- 一是安全依戀,指的是孩子與被照顧之間是一種舒心的關系,并不會因為被照顧者的離開而產生焦慮等負面情緒。
- 二是回避型依戀,即嬰兒無法與他人產生親密的關系。
- 三是反抗型依戀,即嬰兒對照顧者產生強烈的憤怒情緒。
在這三種依戀模式中,只有安全依戀,才能與嬰兒建立起更加親密的關系。
許多人覺得孩子還小,不懂得誰對他更好。
然而,對于孩子來說,內心早已經很清楚誰才是真正對自己好的親人。
有位寶媽分享到,為什么自己的孩子更喜歡爺爺呢?
因為爺爺總是能從口袋里變出零食,總會給他買喜歡的玩具,也總是把所有的空閑時間都用來陪孩子。
總而言之,無論是爺爺還是外公,誰能多陪孩子玩,誰更能給孩子提供情緒價值,孩子就會更誰更親。
因此,與其思考孩子到底跟哪一個親人更親,不如花更多的時間去陪陪孩子。
這樣一來,孩子跟每個真心愛他、陪伴他的親人都會十分親密。
-The End - 作者-貓頭鷹 圖片源自網絡,侵權請聯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