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的街頭巷尾,隨處可見各式各樣的小攤,它們早已融入這座城市的肌理,成為港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圖源:網絡
這些小攤攤主們,有的是風雨無阻的街坊大媽,有的是穿著低調的中年伯伯,他們看似樸實無華,卻可能隱藏著年入百萬的秘密。
從街頭小攤到財富傳奇
香港的小攤經濟歷史悠久,早在二戰時期,由于難民涌入,人口從50萬暴增至200萬,許多人沒有正式工作,只能通過推車、搭棚賣東西來謀生,擺攤由此興起,一度撐起了全港一半的零售生意。
為了規范管理,港府從1950年代開始發放小販牌照,到了60年代,小攤經濟迎來了黃金時代,其中最有名的當屬上環大笪地,這里不僅能買到便宜貨,還有馬戲、木偶劇、畫相、變臉、地道街頭小吃等,是當時最熱鬧的集市。
然而,到了80年代,隨著香港轉型為國際都市,小攤開始被貼上“落后”“臟亂”的標簽,港府采取了高壓執法、嚴控新攤、收攤換鋪等措施,不少老攤主無奈轉型,小攤文化逐漸淡出主流視野。
但街頭巷尾總還保留著一些煙火氣,二十一世紀初,香港經濟低迷,時任特首董建華提出發展“本土經濟”,鼓勵發展跳蚤市場、臨時市集等街頭商業模式,讓小攤經濟重回大眾視野。2015年,港府又引進美食車,著名的富豪雪糕車便是當時最吸睛的標榜,成為不少游客來港的必打卡點。
如今,香港的小攤經濟已經成為了一種“限量版”。根據食環署公布的數據,截至2024年12月底,市區有4651個固定攤位(不包括臨時牌照)和97個流動小販牌照,新界區則有197個固定攤位(不包括臨時牌照)和136個流動牌照。
自上世紀七十年代初起,香港前市政局在一般情況下已不再簽發新的小販牌照,我們現在看到的很多小攤,有的甚至已經傳承了三四代。
年入百萬的“隱形富豪”們
別小看了這些街邊小攤,它們中隱藏著不少年入百萬的“隱形富豪”。之前港企通就曾分享過一個小伙子在香港擺攤賣水晶,一小時就賣出近3000港元的故事。
還有一對新婚夫妻,家里從爺爺那輩就在街頭擺攤賣水果,如今已經發展成一個家族企業,一年能賺10個億。
圖源:小紅書
更有甚者,像“灣仔碼頭水餃”的創始人臧健和,早年獨自帶娃艱難謀生,從街邊擺攤賣水餃起步,發家致富賺了80億,如今已經是家喻戶曉的“水餃皇后”。
圖源:網絡
還有千億富豪呂志和,“人生第一桶金”也來自和祖母在街邊“賣小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