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名方是中華民族醫學的智慧結晶,在當下中醫藥傳承與創新的關鍵時期,推動經典名方的科學開發利用,具有重大意義。苓桂術甘湯和濟川煎作為傳統代表性方劑,在眩暈和便秘的治療中體現了“病證結合”的理念。盡管如此,中西醫結合的實踐仍面臨諸多挑戰。例如,中醫的“證”與西醫的“病”在理論上的融合存在障礙,在臨床研究設計中,如何將經典名方的個性化辨證施治與西醫的標準化治療方案相結合一直是不可忽視的難題。此外,術語表述上的中西差異也使得跨學科溝通和療效評估變得復雜。
為了給這些難題的解決提供一些思路,本期特別邀請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李煥芹教授和北京市石景山醫院任芳教授,就中西結合治療的難點、痛點分享他們的見解和經驗,探討在科學化和國際化進程中,應如何平衡傳統智慧與現代醫學之間的互補與沖突。
,時長
“病證結合”理論在眩暈治療中的應用
打造“中醫證候下的病證結合”理論強調在明確現代疾病診斷(?。┑幕A上進行中醫辨證(證),而苓桂術甘湯治療眩暈正是這一理念的典型應用。苓桂術甘湯具有溫陽化飲、健脾利濕的功效,能夠改善體內水液代謝紊亂。從而緩解因“脾虛濕困”引起的眩暈癥狀。李煥芹教授指出,苓桂術甘湯主要適用于3類眩暈,針對后循環缺血性卒中引起的眩暈,苓桂術甘湯可以改善迷路血液循環,加快血流速度,提高臨床療效;對于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苓桂術甘湯不僅可改善迷路血液循環,加快血流速度,還可通過改善血液性質,抑制血栓形成,減少紅細胞聚集,降低血黏度,進而減少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的發生;面對梅尼埃病引起的眩暈,苓桂術甘湯可減輕內淋巴積水,擴張血管,改善耳部供血,促進腦血流量供給,進而緩解眩暈癥狀。
苓桂術甘湯通常由茯苓、桂枝、白術、甘草組成,每日1劑,分2次服用。李煥芹教授建議,苓桂術甘湯的使用應結合現代醫學和中醫原則進行個性化調整,劑量也應根據患者情況有所改變,根據證型可加減藥材,如肝陽上亢者可加天麻、鉤藤。此外,針對如何提高證據等級,李教授強調,需要開展雙盲、安慰劑的隨機對照試驗,評估其療效和安全性,確定最佳劑量、療程及適應人群及作用機制等。同時,利用網絡藥理學和代謝組學技術優化制備工藝,可確保制劑質量,也可為該方的推廣使用打下基礎。
經典方劑在便秘治療中的應用
濟川煎作為治療便秘的經典方劑,其成分可調節腸道水分和神經,加速腸道蠕動,進而緩解便秘癥狀。同時,該方還可改善腸道微生物環境,間接緩解便秘。任芳教授表示,濟川煎主要適用于3類便秘。針對慢傳輸型便秘,濟川煎可增加腸道C-Kit表達、增加腸道中乳酸桿菌及雙歧桿菌的數量、調節神經遞質,從而改善Cajal間質細胞數量及功能,促進小腸運動,實現調節腸神經系統功能、改善腸道菌群穩態、恢復腸道動力功能的目的;對于正常傳輸型便秘(便秘型-腸易激綜合征),濟川煎可調控腦/腸細胞UPRmt,改善線粒體功能,減輕結腸細胞的衰老與凋亡,從而修復平滑肌細胞損傷,維持腸動力調節功能;對于排便障礙型便秘,濟川煎聯合生物反饋,可改善患者的焦慮情緒、盆底肌群功能,減輕便秘癥狀。任芳教授說道,濟川煎既適用于傳統煎煮方式,也可制成顆粒劑、膠囊劑等。此外,濟川煎可與其他療法如針灸、推拿結合,有助于增強療效。
任芳教授指出,盡管關于濟川煎的療效和安全性已有初步RCTs研究證實,但樣本量有限,缺乏統一標準。未來研究應聚焦于更大規模、更高質量的RCTs,以明確其療效和適應證。機制研究方面,雖已初步揭示部分作用機制,但具體分子機制尚待闡明。建議利用網絡藥理學、代謝組學等現代技術深入研究其作用機制。在長期安全性和耐受性評估方面,盡管濟川煎被認為相對安全,但其長期使用的安全性和耐受性仍需進一步驗證,特別是針對老年人和特殊人群。
中醫藥技術的創新傳承與診斷融合
在綜合性醫院的中西醫結合臨床實踐中,經典名方的創新、傳承與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李煥芹教授強調,綜合性醫院應推動經典名方的創新、傳承與發展。首先,要注重理論研究與傳承,深入挖掘其理論內涵,如“辨證論治”“君臣佐使”,以理解其組方原理和治療機制。其二,要傳承名老中醫的寶貴經驗,通過師承教育、學術交流等方式傳承名老中醫的寶貴經驗。其三,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如建立名老中醫經驗數據庫,促進年輕醫生學習和運用。
任芳教授補充道,綜合性醫院應將中醫診斷與現代醫學技術結合,以提高疾病診斷的準確性。例如,在帕金森病的治療中,利用神經影像學確定病變部位,并結合中醫辨證施治。同時,通過臨床研究,包括隨機對照試驗和隊列研究,驗證經典名方的療效和安全性。例如,研究顯示中西醫結合治療慢性乙型肝炎肝纖維化可改善患者預后。
中西醫結合實踐中術語的整合與創新
在綜合性醫院,西醫團隊在使用經典名方時,常面臨說明書表述不清晰的問題。任芳教授提出了一套解決方法,包括:統一術語翻譯,通過專家共識和標準化翻譯確保術語一致性;結合現代藥理研究,用西醫術語解釋中藥作用機制;整合循證數據,收集臨床數據和藥理研究結果,確保信息有循證依據;參考臨床實踐指南,結合西醫指南給出明確的使用建議。例如,明確指出適用情況和預期效果。任芳教授指出,探索“中西結合”的功能主治表述模式,關鍵在于優化雙語描述。建議在藥品說明書的過程中,同時體現中醫和西醫的功能主治描述。
李教授進一步補充,在臨床應用建議方面,說明書應給出具體的臨床處方建議,包括適用人群、劑量、療程等。對于某經典名方,可以明確指出其適用于特定的西醫診斷,如“適用于慢性炎癥性疾病的輔助治療,建議每日服用2次,每次10克,療程為4周”。針對特殊人群(如兒童、孕婦、老年人等),可以提供詳細的使用建議和注意事項。例如,對于兒童使用某些經典名方,可以明確適用年齡范圍和劑量調整方法。
小結
苓桂術甘湯和濟川煎的臨床應用展示了“病證結合”理論在中西醫結合治療中的價值。兩方通過調節水液代謝、改善微循環和調控腸道菌群,精準干預疾病如眩暈和便秘。然而,中西醫結合仍面臨理論融合、研究方法和術語表述等方面的挑戰。突破這些困境需要借助網絡藥理學和代謝組學技術來解析其作用機制,并通過高質量RCTs驗證其臨床適用性。此外,推動功能主治的“雙語化”表述和構建兼容的療效評價體系,是促進名方現代化和國際化的重要步驟。未來,中西醫結合需深度融合現代醫學技術,以實現優勢互補,為復雜疾病提供更高效、科學的解決方案。
專家簡介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 李煥芹教授
博士,副教授,主任醫師,研究生導師
第六批北京市級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人
仲景國醫優秀傳人
世界中醫藥聯合會腦病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
北京針灸學會理事
北京中醫藥學會仲景學說專業委員會委員
中國中醫藥研究促進會??茖2〗ㄔO分會常務理事
北京針灸學會第一屆針藥結合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北京中西醫結合學會第一屆針藥結合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主持完成局級課題3項,參與國家級及省部級課題多項
參編著作3部,以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發表SCI及核心期刊論文20余篇。
專家簡介
北京市石景山醫院 任芳教授
北京市石景山醫院中醫科主任
副主任醫師
曾任301醫院首長保健專家
北京中西醫結合學會生殖分會常務委員
中華中醫藥學會腫瘤分會青年委員
北京中醫藥學會中醫工作委員會常務委員
北京市慢性肺部疾病學術聯盟第一屆專家委員會常務委員
中國中醫藥信息學會睡眠分會常務理事
北京腫瘤防治研究會中醫腫瘤專業委員會委員
發表論文20余篇,SCI收錄2篇,主編專著1部,參與編寫專著5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