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社會對傳統文化保護意識的增強,中醫藥作為中華文明的瑰寶,其傳承與保護工作備受關注。北京本草拾光發起的“老藥丸專業回收”項目(涵蓋安宮牛黃丸、大活絡丹、冬蟲夏草等經典名藥)引發了廣泛討論。為此,我們專訪了中國文化信息協會中醫藥文化工作委員會秘書長李東楊,探討這一行動的意義及中醫藥文化保護的未來方向。
一、老藥回收:搶救“會說話的歷史”
記者:北京本草拾光回收老藥丸的初衷是什么?這些“老藥”有何特殊價值?
李東楊:
“老藥丸是中醫藥文化的‘活化石’。例如,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生產的安宮牛黃丸,其原料如天然麝香、野生牛黃等現已稀缺,制作工藝也可能與當代存在差異。回收這些老藥,不僅是為了研究其成分變化和藥效穩定性,更是為了還原歷史技藝,為現代中醫藥標準化提供參考。
此外,每一顆老藥背后都承載著一段文化記憶。例如,安宮牛黃丸在民間素有‘救命丸’之稱,它的配方演變、服用傳統,都是中醫藥適應時代需求的見證。”
二、傳承與保護:從“藥”到“人”的系統工程
記者:如何理解中醫藥文化傳承的緊迫性?
李東楊:
“中醫藥的保護絕非僅僅是‘存藥’,而需構建從藥材、工藝到人才的完整生態鏈。
道地藥材危機:冬蟲夏草等珍稀藥材因環境變化和過度采挖瀕臨枯竭,我們正通過建立種源基地、推廣仿野生種植來緩解壓力。
技藝斷代風險:古法炮制技術如‘九蒸九曬’依賴師徒口傳心授,但老藥工逐漸退休,年輕人鮮有問津。我們正聯合院校開展‘非遺傳承人培養計劃’,用現代影像技術記錄工藝流程。
文化認知斷層:許多年輕人對中醫藥的理解停留在‘偏方’層面,卻不知其背后‘天人合一’‘辨證施治’的哲學體系。因此,我們通過數字化展覽、中醫藥文創產品,讓文化‘活起來’。”
三、挑戰與未來:讓傳統對接現代
記者:當前中醫藥文化保護面臨哪些挑戰?未來有何規劃?
李東楊:
“挑戰來自三方面:一是部分古方因藥材絕跡或政策限制難以復原;二是市場化沖擊下,部分企業為降成本簡化工藝,導致藥效下降;三是國際社會對中醫藥的認知仍存在誤區。
對此,我們正推進以下工作:
建立老藥丸數據庫:聯合科研機構對回收的老藥進行成分分析和藥效評估,為經典名方優化提供數據支撐。
推動‘中醫藥進社區’:通過義診、藥膳制作等活動,讓民眾直觀感受中醫藥的實用價值。
加強國際對話:與世界衛生組織合作,推動中醫藥術語標準化翻譯,消除文化隔閡。”
四、呼吁公眾參與:人人都是傳承者
秘書長李東楊特別強調:“中醫藥文化保護需要全民行動。家中若有保存完好的老藥丸,可通過‘本草拾光’平臺捐贈或登記,專業人士將對其進行研究或博物館收藏。即使是空藥瓶、舊藥方,也可能隱藏著未被發掘的歷史線索。”
“中醫藥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與疾病抗爭的智慧結晶,更是‘以人為本’的生命科學。回收老藥丸只是起點,我們希望通過這些具象的載體,喚醒公眾對傳統文化根源的敬畏與認同,讓中醫藥真正‘傳下去’‘走出去’。”
責任編輯:吳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