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中國的扇文化源遠流長,團扇文化更是其中一顆璀璨的明珠。在晉代史籍《古今注》中,就有“舜作五明扇”的記載,可見在中國第一個王朝夏朝之前,扇子就已經誕生了。
團扇絲絹材質、素面白色、左右對稱、形似圓月,具有“合歡吉祥”的美好寓意,故又名“羅扇”“合歡扇”。
除了作為裝飾品以外,團扇還蘊含著典型的性別特征。對女性而言,它是傳情達意的愛情信物;對男性而言,它是書畫作品中常見的美學元素。
作為扇文化的重要分支,團扇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西漢時期,歷經宋元明清乃至近代社會的發展演變,在不同的時代下被賦予了不同的精神內涵。
一、團扇的起源與發展
如今扇子早已是人們日常生活中司空見慣的物件,但很少有人注意到,扇子既可用于消暑納涼,又可用于觀賞裝飾,是實用價值與美學價值集于一身的工藝品。更難得的是,它的歷史幾乎跟華夏文明史一樣長。
最早的扇子由羽毛、竹葉或蘆葦制成,如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中,就曾用“羽扇綸巾”描述東吳大都督周瑜的颯爽英姿。
漢朝以后,養蠶繅絲技術趨于成熟,市面上開始出現潔白細膩的絲織扇和絹扇。這種扇子的形狀大多“團圓如明月”,故而人們習慣將其合稱為“團扇”。
魏晉南北朝時期,一種由鹿類等動物尾毛制成的“麈尾扇”盛行一時,文人士大夫清談時總要先用其拂塵,而后方可落座。兩宋年間,紙張的普及為制扇工藝加入了新元素,“紙團扇”風靡一時。
其后歷經宋元明清數個朝代的發展,扇子的外形不斷發生變化,從一味的平面扇新增出方便收納的折扇,受到明清官員百姓的熱衷。
團扇自誕生之日起,就因其輕柔、飄逸的特點廣為流傳。
從最初的實用價值,到華麗表面帶來的美學享受,再到書畫家們為其賦予的藝術價值,團扇的精神內涵不斷豐富,給持有者以心靈的慰藉和依賴,令無數大家閨秀和文人墨客心向往之。
關于團扇的起源,歷史學界比較統一的觀點是興起于兩漢年間。
據文獻記載,西漢成帝在位時非常寵幸趙飛燕,引得另一位嬪妃班婕妤十分妒忌,故作《團扇歌》一首聊以自慰。在詩中,班婕妤以團扇自比,形容自己如同秋風落葉一般寂寥,吐露了心中剪不斷理還亂的幽怨情結。
到了宋朝年間,隨著社會生產力的飛躍,老百姓的消費水平和物質需求大幅提升,團扇迅速走進千家萬戶。
上至皇親國戚,下至平民百姓,每一位女子都以擁有一把精美絕倫的團扇為榮。
如描繪宋代市井的名畫《清明上河圖》中,手持團扇者不下百人,堪稱大宋王朝海晏河清、民殷國富的有力證明。
在文學藝術領域,團扇逐漸發展為紅顏薄命或者懷才不遇的專屬象征。唐代著名詩人劉禹錫一生官場浮沉,老年時郁郁不得志,遂作《團扇歌》一首,借描寫一把破舊的團扇形象,比喻后宮嬪妃年老色衰遭到拋棄的悲慘命運,進而婉轉表達自己官場失意的憤懣之情。
由此可見,團扇文化的起源與發展,與其在文學作品中的意象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二、團扇之美體現在哪些方面:形制、材料、功能、禮儀
在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史中,精美絕倫的傳統造物數不勝數,而清新素雅的團扇絕對能夠在其中占據一席之地。
雖然如今時過境遷,人們的生活方式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團扇已經逐漸淡出了大眾的視野。
但無論是那沁人心脾的清風,還是它帶給人們美的享受,團扇的藝術之美都會永遠留在華夏民族的歷史繪卷當中。
(一)形制之美
團扇的形狀以圓形為主,加上潔白的絹素,乍一看猶如夜空中的一輪滿月。如班婕妤《團扇歌》中末兩句是“裁作合歡扇,團圓似明月。”
時人常拿明月和團扇作比,體現了老百姓對于美好事物的憧憬與向往。此外,在古代樸素哲學思想中,“天圓地方”是人們對于大千世界的普遍認知。
“圓”作為圓滿和諧的象征圖形,蘊含著中華民族深刻的審美內涵。
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團扇的形狀出現了五花八門的變化,除了最基本的圓形、方形之外,又新添了橢圓、六角、梅花、芭蕉等多種玲瓏形態。
但無論外形如何發展,其圓潤的線條、輕盈的質地,以及左右對稱的“雅正”之美,卻一直顛撲不破,體現了古代人民對于“和美”思想的樸素表達。
(二)材料之美
團扇的構成主要包括扇框、扇柄、扇面和扇墜,制作用的主要材料包羅萬象,可以是竹片、木材、紙張、象牙、翡翠,亦或是動物的羽毛,以及蒲草、麥稈、棕櫚葉等等。
能工巧匠們通過鏤、雕、燙、鉆,制作出的工藝團扇造型精美千姿百態。
再由名人大家揮毫潑墨,在扇面上題詩作畫,足以令一把團扇的身價飆升百倍。
漢代團扇的制作工藝多采用絲絹紈綾等面料,顏色以素白為優,為筆墨彩繪提供了廣闊的用武之地。
唐代以后,扇面形式日漸豐富,格巾、發簪、細灑金等材料層出不窮,比起漢朝時更顯活潑生動,充滿清新自然的生活氣息。
(三)功能之美
在古代典故中,大家閨秀多鐘意一款圓形有柄的團扇,當遇到自己一見鐘情的意中人時,就會將其作為婉訴衷腸的定情信物。
如越國大夫范蠡曾去名山大川訪友,偶遇一赤足浣紗的絕世美女西施,兩人一見傾心私定終身。
范蠡臨行之際,西施親手結麥草扇一把,將自己的容貌繡在扇面上送與他,希望情郎不要負了白首之約。
作為封建社會幾千年的等級秩序,儒家禮儀思想長期以來是人們心中根深蒂固的道德規范,這一點在團扇文化中也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比如在中國傳統的工筆人物畫中,手執團扇的女性形象就是一個出鏡率非常高的角色,加上屏風、幾案、素琴等裝飾物的陪襯,將溫婉雅致、閑逸柔美的東方女性美展現得淋漓盡致。
三、團扇為何成為“男尊女卑”的產物?
古代女性與團扇之間的關系十分微妙,透過團扇文化與生俱來的一層悲劇色彩,可以窺見古代女子家庭倫理生活中的諸多辛酸,窺見封建禮教束縛下女性受到的種種束縛,最終化身為專制制度下“男尊女卑”思想的象征。
在古往今來的大家畫作中,貴族女子的形象大都千篇一律手持團扇,反映了古代男權社會對于女性審美的固有眼光,似乎時刻提醒著女性要嚴格遵守三從四德,對丈夫保持柔美順從。
如唐代名畫《宮樂圖》中,兩名后宮侍女手持團扇垂頭侍立,臉上的表情流露出宮廷生活的百無聊賴。
團扇儼然成為一種時代的符號,似乎只有團扇在手的“完美女人”,才能得到社會倫理的認可。
在漫長的古代封建社會中,女性一直作為男性附庸的地位存在,不論在社會還是在家庭中,自己的幸福和權利都得不到保障,像戀愛婚嫁這樣的終身大事,更是半點不由人做主。但是人非草木,孰能無情?
渴望追求愛情,卻只能長期壓抑在苦悶憤懣情緒中的廣大女性,迫切需要一個宣泄的渠道,而團扇恰好彌補了這個缺口,最著名的莫過于班婕妤的《團扇賦》。
相傳魏晉年間,每逢女子出嫁,大大小小的嫁妝中總少不了一把團扇。那把團扇一般由新娘母親親手縫制,與市面上賣的團扇形制都不相同,呈現出獨特的三面形。
神奇的是,這把團扇兩面可開,正面打開是悅人耳目的山水畫,反面打開則是少兒不宜的春宮圖。
原來,受“男女授受不親”思想的影響,古代父母不方便當面傳授男女之事,只好將其繡到團扇上,讓女兒在洞房花燭之時自己領會。
據說當年王羲之次子王凝之娶妻謝氏,謝母親手準備了一把三面扇,得以讓少不更事的年輕男女順利洞房。
大唐盛世是古代封建社會發展的頂峰,文化藝術領域呈現出欣欣向榮的面貌,當時仕女畫題材在宮廷繪畫中一度十分流行,最著名的當推唐代畫家周昉創作的《簪花仕女圖》。
畫作中,作者用細致入微的筆觸,將后宮嬪妃們的慵懶姿態刻畫得惟妙惟肖。
畫中女子個個手持精美團扇,團扇藝術與女性美有機結合,堪稱唐朝仕女畫的集大成者。
在古代的團扇畫家中,有一類人群往往容易遭到忽視,那就是隱匿在青樓中的妓女畫家。
明代藝妓薛素素不僅生得花容月貌,還是罕見的繪畫全才,山水人物在她的筆下躍然紙上,一把把精美的畫扇如同變戲法似的應運而生。
薛素素創作的《溪橋獨行圖》是她最得意的一幅山水畫扇,但是不論從行墨風格和畫作意境上,都看不出出自一個女人之手,反倒處處彰顯著明代文人士大夫的審美眼光。
畫中左半邊是陡峭山巖和嶙峋怪石,山上雜木叢生靜水環繞;右半邊是一座獨木橋,一位簪花女子正在岸邊踽踽獨行。
整體看上去,整個畫面幽靜蕭瑟,充滿了士大夫階層常見的文人畫氣息。一介女流能畫出這樣的畫,自然與其妓女身份有很大的關系。
他們憑借自己出眾的樣貌和才藝,逆轉了與生俱來的不幸處境,審美標準上自然要向文人靠攏,這種迎合更多是迫于一種面對現實的無奈。
結語:
歲月如梭,時過境遷。如今中國人的生活節奏不斷加快,生活方式不斷變化,團扇已經逐漸消失在人們的視野中,其作為家庭用具和裝飾用品的功能已經越來越淡。
但是每到炎熱的夏季,人們總會想起那一縷沁人心脾的清風,帶給人感官上那一種美的享受,這份寧靜與優雅,將會永遠留存在華夏兒女的記憶之中。
參考:
1、《古今注》
2、《宮樂圖》
3、《團扇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