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梁永安 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50后知名UP主由Momself整理自“2022慢跨年·找到你最重要的那件事”上的演講▌我們將從差距社會轉到差別社會
我們社會在這10年里會走向中產化,這是一個扁平社會,中間大兩頭小。我覺得任何一個年輕人,一定要活在10年后,眼光要在10年后,甚至20年后。
接下來的這個過程,整個制度、體系都會圍繞著城市化、中產化進行,所以這個過程里,每一個人都在建設一個新的生活方式、一個自己的微生活。微生活里面,又跟全球化、跟我們整個社會的文化增長和精神需求有一個巨大的關聯度。
我們的發展,會逐漸從經濟建設轉向文化建設,人的需求、人的滿足感,逐漸地走出房子、汽車等等這些需求,然后走向精神的、藝術的、自由的需求,這是必然的。
這時候你除了消費能力,更重要的是你的輸出能力、你的生產能力,這就是每個人面臨的一個時代前景。
這就需要我們在這么一個迅速增長的社會里去大量吸收,變成一個有我們自身特性的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風格,自己的特點,有自己的生活焦點,有自己的生活選擇,這時候你才有資格去跟別人去交換。
我們不是隱匿在一個龐大的群體里邊,靠這個群體得到的東西,然后再分給你,我們特別需要一種個體自身的價值,這是世界文藝復興800年以來整個現代社會的趨勢。
所以我們在這么一個時代里,需要萬眾創新,需要我們一種全新的意識,這是我們面向未來的一個基礎,也是一個前景。
▌什么樣的人是“優秀的普通人”
首先要解決普通人。別以為普通人很簡單,普通人其實很了不起,普通人太不容易了,為什么呢?
首先普通人是一個正常人,而不是精神扭曲的畸形人。
我們現在太多的人活得不正常,我們從農業社會出來,進入了什么節奏?法國思想家福柯,他指出我們現代社會是進入了“鐘表統治”,鐘表的指針統治每個人,到點了,你趕快去擠地鐵去,趕快去拼搏,趕快去內卷,你沒有自己的時間。
這個社會一直都是這個問題,這是200年來工業革命之后普遍存在的。
1919年,美國作家舍伍德·安德森,寫了一個短篇小說叫《小城畸人》,都是畸形的人。他里面寫了十幾個短篇小說,每一個小說寫一群人,都是一種病人,有病,為什么他會這樣看,因為他自己也是一種病人。
舍伍德36歲的時候,是溫世堡小城最成功的商人,他覺得很驕傲。但是突然有一天,舍伍德腦子一下就空白了,跟秘書正在說一個文件的時候,說著說著,突然說不下去了,然后跑出去。
從辦公室沿著大街小巷跑,跑到河邊看著河水,拼命地問自己為“什么要掙錢,為什么要成功?”他發現一個問題答不出來。好了,第二天不要公司了,全美國漫游去了,看人家怎么生活,聽人家講故事,轉了一圈以后才明白原來自己是個作家,不是做生意的。
他這樣一看,發現人人活得都不真實,都在追求,但是不知道在追什么,后來下定決心,寫《小城畸人》。
小說里面那些人的那種扭曲度太厲害了,都以為自己很了不起,或者說在追求什么真理。所以他在序言里面講,世上本沒有什么真理,只是各種各樣的想法。
他講得很對,每個人都活在自己的各種各樣的想法里面,人們拿許多不成熟的想法拼湊,造出了真理,然后真理越來越多,充滿了世界的各個角落,所有的距離都很迷人……人隨后登場了,每個人出場時都要搶占一個真理,好像很有力量,最后把自己變成一個畸形的人。
很多人只拿了真理在身邊,然后只遵照著這個真理生活,活了一輩子,人成了畸人,懷抱的真理成了謬誤。
普通人是要回歸真實的人,是一個正常的人,光這一點就很不容易,所以我們說平常心,生活就是平平淡淡一杯茶,但是做不到,人就是被改善價值壓制,拼命往上走。
優秀的普通人,也是擁有“常識”的人,是走出舊的邏輯同化的人。
這個社會上有些所謂的法律、所謂的那些真理,它其實有時候解決不了問題。美國19世紀為什么發生南北戰爭?背后有原因。
一個奴隸跟著主人從南方去了北方,變成自由人,后來又被主人帶回南方又變成奴隸,他不服氣,就打官司上告,“我已經自由了,回來怎么我應該是自由人了,怎么又變成奴隸了?”
州法院判決他還是個奴隸,后來打官司打到最高法院,大法官是羅杰·坦尼,美國最著名的大法官,他是堅決反對奴隸制的。但經過兩次法庭辯論,最終9位大法官以7:2的票數維持原判,首席大法官羅杰·坦尼撰寫了判決意見,長達55頁,主要論述為:
“即便自由的黑人也不是《美國憲法》中所指的公民,黑人不算人,黑人只算財產,他沒有擁有這個人的權,所以斯科特無權在聯邦法院提起訴訟。”
在高貴的法官和法律無法改變奴隸制的歷史死結中,爆發了美國南北戰爭。
你看多么荒誕。我們有時候一生活在這個荒誕里,就是這個道理,就活著好像是很有真理的樣子。所以作為普通人,得回歸真實,回歸“常識”。
▌“優秀的普通人”特質
一個優秀的普通人,會熱愛世界,熱愛萬物,熱愛人類,踏踏實實找到一個自己內心喜歡又有時代價值的事情,這就可以了。
從內向外生活,不要從外向內生活,不要外面說什么好,我就這樣生活,而是我內里喜歡,我很自然地發自內心去做,就這樣的人一輩子很單純,一輩子做好一兩件事就非常好。
那么從這個點出發,我覺得一個優秀的普通人,他應該具備什么特質?
第一個是愛自然。
中國、美國現在動作那么厲害,但是兩國合作簽署的條約,卻是致力于人類進步,致力于碳中和。碳的排放和碳的消除,在若干年里邊要達到平衡。
為什么把這個問題放在那么重要?因為自然是我們人類生存的基礎。
我們人類是從自然里出來的,內心深處希望按照自然的規律去生活。而且自然有它偉大的智慧,現在活在自然里的所有的東西,包括我們人類,都是偉大的智慧選擇的結果,不要以為自己比自然高,面對大自然要謙卑,內心深處,你的生活要有一個自然的尺度,而不是野心勃勃把一些虛假的東西作為替代品。
所以我很喜歡孟子,他在《孟子·離婁下》里面有一句話,我特別喜歡,他說“源泉混混,不舍晝夜,盈科而后進,放乎四海”。“盈科”,“盈”就是水流,流到這個“科”,“科”就是一個坑、一個坎。
水流到這里之后,首先要把它灌滿,然后才能繼續往前,就是自然的。我們人生活也是這樣,不能整天忙著奔,整天就是急匆匆的,我們要有“盈”的時候。要有沉淀的時候,柳宗元《小石潭記》里有一句最美的話,寫魚在水里游,“空若無所依”。
我們人心深處太混亂了,永遠沒有“空若無所依”的狀態,所以我們給自己要有一個嚴苛的節奏,這是自然給我們的一個啟發。
我們現在的生活碎片化,人在漂流,生活里面留下了大量的“科”,就是大量的坎,我們就跨著過去了,坎在你心里,永遠留著,越來越積累,去糾結焦慮,最后深度抑郁,沒解決,你沒有“盈”的過程,都在不斷地積累這個“科”。
我們需要愛自然,愛我們的童心,愛我們的內心深處最自然的一些情感。
其實魯迅小說里邊我覺得最偉大的是《故鄉》,寫出了中國人最大的問題就是“閏土化”。
書里對十一二歲的閏土的描述,“項帶銀圈,手捏一把鋼叉,向一匹猹盡力的刺去”,多么活潑多么靈動。
不到30歲,變成什么樣了呢,“小時候的我回鄉看到他了,動著嘴唇卻沒有作聲,最后恭恭敬敬叫了一聲,老爺”,跟他爸爸一樣的,跟他爺爺一樣的,跟他曾祖父一樣的,中國人2000多年,農業社會幾千年就在循環,一代一代在循環,根深蒂固的那種在內心深處的未老先衰。
自然到哪里去了?所以魯迅才感慨“仁義道德,全是癡人”。
我們現在商品社會更厲害,對人的塑造和老化過程更厲害,金錢的意識,有時候讓一個孩子七八歲就固化了,再也打不開了,任何東西的衡量核心全是錢。比農業社會還厲害。
愛自然的人,實際上都包含著特別豐富的、特別深切的內心。去愛自然的人,他的生命里面才有刺激。我們愛自然,會有意識地保持一個自然的節奏。
所以我覺得我們今天的人要特別提倡做一個有24節氣的人。每到冬至春分什么時候,你要想一想自己這一天,想一想我這半個月怎么樣,我的生長怎么樣,想一想停一停,這樣你會有一個內心深處的一個節律。
中國文化特別重要的一個中心概念,除了人以外,我覺得就是節,有禮有節或者節制、節操、節儉,中國語里面節用的特別多,而我們今天都忘記了。
復旦大學已經去世的鐘揚教授,我特別欽佩他,他就是看到了人活得不自然,大自然一點都不自然了。
西藏有30多種獨有的植物,一些植物種子白白的,因為氣候變暖,很多植物都沒了,急了半死,然后跑到西藏,他努力收集,想起碼收集2000種植物,結果收集了1000種,后來車禍去世了,他是個高端科學家,在中國3萬多植物學家里面,他的排位在前100名之內。
但是他放棄了高端實驗室,帶著采集隊去西藏,這就是甘愿做個普通人,什么院士都不申請了,這就是為自然焦慮,它會帶動你的價值觀,這就是我們說為什么要愛自然。
如果你當官的話,一定要做一個有四季的官,你該當春官就當春官,該當夏官就當夏官,該當秋官該當秋官。
朱洞來到長沙,發現當地民風野蠻,看到有一個地方廢墟,原來是道家的道場廢掉了,他想想要搞教育,于是搞了個岳麓書院。他自己也不是什么大學問家,但是他是個“春官”,多種樹為后代留點文化的種子,結果現在變成了千年學府,后來朱熹什么都到這來,這就是“春官”,自己看不到,但是留給后人。
我們今天的人太缺乏這種春天播種的精神,都是急著收,都想馬上做一個“冬官”,趕快收回來,急啊,真的愛自然,做普通人,愛自然,這是第一點。
第二點是愛生命。
每個人都要珍惜自己。什么叫珍惜自己?你是很特別的,你跟別人是不一樣的,不管從生物學上,還是從你的原生家庭、你的成長歷程上來看,你都是跟別人不一樣的。
很多人被磨平了,變得跟別人千篇一律了、沒價值了。下面的時代是需要高度的創造精神,從小失去了自我,將來你憑什么去創造?
為什么我們中國動漫現在不如人意,因為我們強調從幼兒園開始就不能輸在起跑線上,分數第一,工作之后績優第一,這時候你自己真實的生命到哪去了?
約翰·多恩在1623年歐洲大文藝時期做布道,他說“沒有人是獨自存在的島嶼,每個人都是大地的一部分”。
這話說得很好,你首先要說是大地的一部分,不然你什么都不是,你在這個世界上是虛漂的,價值的基礎都沒有。
什么叫大地?土地的邏輯,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什么土種什么東西,一個人就是要活出自己的特質來,自己是個什么特質,就過成什么樣子。
桃花就是桃花,我們很多人是個桃花,卻硬是要長成一個梨花,或者長成個椰子樹,一生奮斗,不知道自己是誰。很多父母親也是,我每年去招生,父母帶著孩子來了,都是很優秀的學生。
我們招的都是文科,在全新疆22萬考生里邊,起碼是文科前35名之內的,理科都是前60名之內的,很優秀。但父母來了,一句話,文科考經管,因為以后收入高,那孩子是什么特質,喜歡什么,沒人管,就這樣。所以人活著就是一個模子,精神人口太少了。
我很喜歡村上春樹,他相信自己,相信奇跡,敢于想象自己今后活出什么樣子。還有梵高,就是很簡單,熱愛太陽,畫畫就是要畫出耀眼的光芒來。英國評論家評論:“他用全部精力追求了一件世界上最簡單、最普通的東西,這就是太陽。”
第三個特點就是愛人類的。
愛人類,才會擁有中產化社會的社會情感。才能看到人類的苦難,找到自己一生的事業。
我們愛人類,不是因為人類美好,我們愛他,而是人類存在那么多問題,我們懷著正義之心去看待問題,然后你去愛,才能看到人類的苦難,有焦慮,才能找到自己一生的事業。
這個世界有多少人獲得不了公正的一種生活,因為我們心里有焦慮,我們才會去奮斗,你個人可以選擇奮斗,也可以不奮斗,很容易放棄,也很容易去爭取。但是你有一份人間情懷,那就大不一樣。
所以普通人就是要有一種對世界的、對人類的一種深切的親情。
比如發明電影的盧米埃爾兄弟,他們為什么要發明電影?因為對人類有價值。1895年12月28日,在法國巴黎卡普辛路14號大咖啡館地下室的“印度沙龍”。盧米埃爾兄弟放映了《工廠大門》《拆墻》《嬰兒喝湯》《火車到站》。
這對滿心好奇的雙胞胎,最大的幸福,是想知道世界需要什么,自己又能做到什么。做一件心里喜歡又有時代價值的事兒,是他們的人生向往。
所以我們說做一個普通人不容易。我們作為優秀的普通人一定是努力地創造,然后努力地按照自己的本心去生活,要做到心之所向,身之所往,這就是我們普通人最好的一個要求。
▌如何優秀?
核心問題是既普通,但是優秀,優秀不是出人頭地,而是我們把它做到最好。
這個女孩子,是我在西藏遇到的,研究生畢業了,也不去爭什么,就跑到西藏看看別人怎么生活,然后跟牧民在一起,給自己一個就是隔離,去了解自己,做一個間斷了解自己,這就是普通人,他想知道自己該怎么生活。
所以一方面我們又不能恐懼,在這個世界,我們很多人是被恐懼壓倒的,怕困難。其實我們普通人面對生活,更像是愚公移山,有那么多困難,但是我們一天一天地去面對,一步一步地做事情,你能夠過去,這是普通人能做到的。
所以我們要學會去做那些可能沒有人做過的一些空白領域的事,或者說別人做過,但是失敗了的事情,我們去試一試,試一試不見得能成功,但是你的人生過程不一樣,你打開的東西不一樣,一個真正的普通人就是要做到打開了一個新東西,如果你講終點講成功講成敗你就失敗了。
這就是普通人精神,要獲得我們真實的這么一個人生。
所有的那些優秀的人,實際上他們都很普通,但是他們做了自己喜歡的事,比如說勃朗特三姐妹,寫《簡愛》《呼嘯山莊》,她們愛這個東西,而不是要去跟別人比。
很多人說選擇“普通”是不是選擇“躺平”,不是的,“普通”不是“躺平”,而是一種積極,是一種思考,是一種熱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