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光明日報
春日里,八步沙林場又一次掀起了義務植樹熱潮。甘肅省武威市古浪縣的近千名干部群眾和志愿者一起,揮鍬培土、栽植新綠,筑牢綠色生態屏障。
與往年不同的是,今年植樹增綠用上了黃河水。4月10日清晨6時,隨著取水泵站閘門緩緩開啟,從上百公里外奔涌而來的黃河水噴瀉而出,注入了蓄水池,標志著八步沙沙產業水源工程調蓄水池順利實現通水。
古浪縣八步沙沙產業水源工程是甘肅省重點生態項目,去年5月開工建設,包括引水、調蓄、供水三大系統,鋪設5200米長的管道從黃花灘移民區南分干渠取水,輸送至八步沙林場東側的調蓄水池,再通過17365米的供水管道網絡覆蓋全域。調蓄水池容積達50萬立方米,采用多層復合防滲技術,確保了水源儲存與利用高效。
“水來了,黃河水到八步沙了!”在蓄水現場,第二代治沙人、八步沙林場場長郭萬剛按捺不住激動的心情,“父親那代人用驢馱人背運水種樹,現在管道把黃河水送到樹根底下,原來做夢都不敢想的。”
站在直徑800米的圓形蓄水池畔,古浪河系水利管理處副處長張得輝算了一筆“水賬”:首次20萬立方米的試蓄水量可滿足1.2萬畝梭梭林春季灌溉,待工程完全投運后,每年可循環蓄水150萬立方米,預計每年可節約超百萬立方米地下水。
而蓄水池的建成與蓄水,不僅能為3.3萬畝林地灌溉提供穩定水源,也為八步沙林場發展林下經濟、沙產業提供“水支撐”,更為鞏固“八步沙人”多年付出的治沙成果提供“水保障”。
八步沙林場,地處河西走廊東端、騰格里沙漠南緣,曾是聞名全國的風沙肆虐之地。自20世紀80年代起,以郭朝明、賀發林、石滿、羅元奎、程海、張潤元“六老漢”為代表的治沙人,靠著“一棵樹、一把草,壓住沙子防風掏”的原始治沙方法,走出了一條“以農促林、以副養林、農林并舉、科學發展”的路子,鑄就了令人敬仰的八步沙“六老漢”困難面前不低頭、敢把沙漠變綠洲的奮斗精神。
在此精神鼓舞下,古浪干部群眾用年復一年的堅守,讓流動的沙丘停下了腳步,全縣239萬畝沙化土地得到初步治理,八步沙林場植被覆蓋率已從當初的7%提升至76.3%。
“有了黃河水,我們植樹防沙干勁更足!老一輩用鐵鍬、毛驢車治沙,如今有了機械助力,我們將一代接著一代干,讓八步沙的綠色永不褪色,將我們的治沙精神永遠傳承下去!”八步沙第三代治沙人、八步沙林場職工郭璽說。(記者 尚杰 王冰雅 通訊員 魯河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