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曾業
4月中旬,春日暖陽包裹著四川巴中的恩陽古鎮。古鎮北入口旁的青石板路上,風過門口帶酒香的“宜恩酒茶館”引人駐足。“歡迎光臨!”服務員迎上前來,一口地道的巴中話,笑容中飽含熱情。
宜恩酒茶館入口。曾業 攝
這間由宜賓市結對幫扶巴中市恩陽區工作隊(下稱“宜恩工作隊”)和恩陽城投集團聯手打造的體驗館,占地約500平方米,是新晉的網紅打卡地,展品獨具特色:宜賓“千山翠”與恩陽“登科釀”比鄰而居,宜賓早茶和恩陽老鷹茶共處一柜,恩陽銀耳和宜賓燃面可以裝進同一個“詩酒禮盒”。體驗館開業三個月銷售額突破200萬元,線上訂單輻射至長三角地區。
宜賓、恩陽兩地企業簽訂茶產業合作協議。(受訪者供圖)
從米倉古道第一鎮,到萬里長江第一城,透過“宜恩酒茶館”這扇窗,便能窺見恩陽、宜賓從“舌尖”到“心尖”的精彩故事。
一杯老鷹茶的涅槃
恩陽古鎮的土著居民,偏愛“老鷹茶”。這盞茶,他們一喝就是上百年。
一百多年前,被老百姓譽為“喻青天”的云南保山知縣喻秉淵掛印請辭,布衣還鄉。臨走時,喻秉淵有兩樣東西舍不得:一塊御賜的“問心堂”匾額、喝慣了的“老鷹茶”。喻秉淵返鄉后,在巴中恩陽耕讀傳家,老鷹茶樹在此扎根并廣泛栽種。
“以前都是散裝賣,一斤最高只能賣200多元。現在,一盒兩斤裝的高品質老鷹茶,可以賣到800多元。這種茶有兩款包裝,在我們這里賣得都很好,新款的已經賣斷貨了。”捧著老鷹茶禮盒,“宜恩酒茶館”的服務員喜笑顏開。
同樣都是恩陽老鷹茶,“身價”為何截然不同?宜恩工作隊招商引資組組長彭燕飛現場解密。“2024年初,我們請來了宜賓的設計師,將巴山紅葉元素融入恩陽老鷹茶包裝,配上‘千年米倉道,一盞老鷹茶’等富有文化內涵的標語,徹底改變了產品形象。與此同時,我們還引入了宜賓茶葉加工技術,升級改造了生產工藝。”
包裝升級后的恩陽老鷹茶標價880元。曾業 攝
從彭燕飛的講解中,封面新聞記者了解到,變化始于2024年6月。充分調研恩陽老鷹茶市場后,宜恩工作隊引入四川酒茶集團,投資1800萬元在恩陽建設標準化生產線,用低溫烘焙技術保留茶葉的硒、鈣含量,有效提升了茶葉的品質。不僅如此,宜恩工作隊邀請專家參與新產品研發,指導營銷團隊開設網上銷售渠道,將老鷹茶的故事搬上直播間。如今,“恩陽河·巴山老鷹茶”已進駐伊藤洋華堂等高端商超。
恩陽老鷹茶獲得“涅槃重生”,恩陽古鎮的茶文化主題民宿,也跟著火了起來。
入住恩陽古鎮茶文化主題民宿,游客可體驗從采青、攤晾到炒制的完整工藝流程。民宿經營者張慧樂呵呵地說:“政府鼓勵我們搞茶旅融合,有了互動體驗項目,客人留得住了,文旅產品也賣得好了,游客的單人平均消費,可從300元提升到800元。”
據恩陽區農業農村局統計,“恩陽河·巴山老鷹茶”系列產品2024年銷售額突破1800萬元,帶動周邊200余戶茶農增收4.2萬元。
一罐銀耳羹的突圍
走進恩陽食品工業園,巴中工投食品有限公司的“巴山粹”銀耳羹加工車間,自動化設備正將配制好的銀耳羹送入無菌灌裝線。生產線有一項“黑科技”:先罐裝,再燉煮,殺菌徹底,且銀耳營養不流失,成品的保質期也明顯延長了。
銀耳產業是巴中市的傳統優勢產業,但核心發展區不在恩陽區。在宜恩工作隊的助力下,恩陽區研發的一罐銀耳羹,借助科技創新實現了突圍——聘請專家研發的先罐裝再燉煮“黑科技”,讓上述企業成為一匹“黑馬”,且在國內銀耳羹灌裝加工領域一馬當先。
企業與專家團隊聯合研發的罐裝銀耳新產品。曾業 攝
“依托四川省農業科學院、中國工程院李玉院士團隊的智力支持,除了開發玻璃罐裝鮮燉銀耳、易拉罐裝鮮燉銀耳,我們還研發出人參鮮燉銀耳、燕窩鮮燉銀耳,獲得20多項專利。”向記者介紹情況時,公司生產總監羅濤一臉自豪。他告訴記者,生產設備有從德國進口的,也有企業與專家團隊合作自主研發的。“宜恩工作隊還牽線江南大學幫我們研發配方,讓銀耳出膠率提升了40%。”
“春節之前,我買了20多件罐裝鮮燉銀耳,帶回宜賓老家走親戚送禮,沒想到很多人吃上癮了,時不時地托我帶貨。”宜恩工作隊招商引資組組長彭燕飛介紹,去年9月產品上市后,在宜賓的“宜人宜禮”電商平臺上,巴山粹銀耳羹僅用3個月就賣出50萬罐。如今,這罐銀耳羹已賣到全國90%的省份,年銷售額可達2.7億元。
羅濤介紹罐裝銀耳生產線背后的“黑科技”。曾業 攝
“目前的產能,已達到每小時生產1.2萬罐,但沒有全負荷生產,因為原材料不夠。所以我們計劃在恩陽建設罐裝專用的銀耳生產基地。”彭燕飛在走村入戶的調研中算過一筆賬:如果一位村民承包5個銀耳大棚,年收入可達15萬元,收益是種植傳統農作物的十倍以上。“建基地,可以穩步地、可持續地提高種植戶的收入,也能保證罐裝銀耳原材料供應,提升企業生產效率。但更深遠的影響在于變‘輸血’為‘造血’,因為只有這條產業鏈實現從0到1的躍升之后,建鏈、補鏈、強鏈才有基礎支撐。”
2024年,恩陽區已建成標準化種植基地4000余畝,年產段木銀耳100萬袋、木屑銀耳5000萬袋,綜合產值達35億元。在宜恩工作隊的大力支持下,恩陽區有了“偷不走”的罐裝銀耳“黑科技”賦能,壯大銀耳產業的信心更足:計劃擴大全區種植規模,持續做強以罐裝銀耳為代表的精深加工產業鏈,力爭到2027年實現綜合產值50億元,推動銀耳產業向“百億級”集群邁進。
一個酒茶館的雄心
夜幕降臨,宜恩酒茶館點亮店招,在恩陽古鎮北入口格外顯眼。一些跟著“旅游達人”到恩陽古鎮品嘗“十大碗”的游客,三五成群走進展廳選購酒水,有幾款白酒頗受歡迎:與五糧液同年被評為部優產品的“登科釀”,恩陽酒企在五糧液技術團隊指導下研發的“千山醉”,還有性價比特別高的“花叢酒”和“魁星樓”。
“‘花叢酒’采用布袋包裝,很受文藝青年歡迎,上市半年就賣出3萬多瓶。”宜恩工作隊招商引資組組長彭燕飛,曾向游客這樣推薦這款酒:既有恩陽的千年文脈,又有宜賓的釀造智慧。
采用布袋包裝的“花叢酒”樣品。曾業 攝
而“登科釀”雖然歷史悠久,但市場占有率卻慘淡多年,甚至巴中本地人也曾對它不屑一顧。文創酒的誕生,改變了這一現狀,見證了宜賓、恩陽兩地文化資源的創造性轉化。
2024年,五糧液技術團隊與恩陽非遺中心合作,將當地特有的“登科”文化與釀酒工藝結合,研發出具有松煙香氣的特色米酒。瓶身設計融入文昌閣、魁星點斗等元素,配套開發的AR酒標,可呈現古代科舉場景,一經問世便深受歡迎。
“宜恩酒茶館”展廳內,記錄了宜恩工作隊的“大事記”:2023年宜賓29名干部入駐恩陽,2024年兩地互派127名專業技術人才,2025年“宜恩優品”供應鏈平臺上線。
宜恩酒茶館內的展廳一角。曾業 攝
“‘宜恩優品’供應鏈平臺由宜賓、恩陽兩地國企共建,已整合87家供應商、213款特色產品。”恩陽幫扶隊領隊邱俊輝介紹,平臺創新的“地理標志產品雙認證”機制,可確保每件商品都可追溯至原產地。借助這一平臺,恩陽的農業產品和道地藥材,銷售渠道迅速擴寬,傳統農產品產銷模式的數字化轉型也在加速。
推開恩陽的一扇窗,但見恩陽河奔流不息,它終會匯入長江。透過這扇窗,能望見的,還有像恩陽河一樣跨越山海的雄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