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上海市青少年研究中心聯合同程旅行發布《2025城市青年旅行消費報告》,解碼18-35歲青年人群的出行特征和趨勢變化。
《報告》發現:新一線城市年輕人出行呈現明顯的低齡化趨勢,18-19歲青年出游人數是北上廣的2倍;周五“錯峰”出行、“高鐵預訂3天決策”已成年輕人出行普惠升級標配;新疆喀什、吉林延吉等小眾旅游目的地借力短視頻造景裂變成為年輕人新的“社交貨幣”。上海市青少年研究中心旗下的有數數據創新實驗室分析認為,隨著深度體驗需求和多元場景期待的不斷增長,當代年輕人在破除同質化旅行的路上掀起各種旅游新潮流,青年文旅消費呈現出全新趨勢。
《報告》揭示了中國青年出游行為年齡分層、社交模式與時間規劃的深層關聯。數據顯示,30-35歲青年以33.24%的占比成為出行主力,這一現象在經濟發達地區尤為顯著,上海、深圳、浙江、江蘇、廣州5省市構成了“30+出行高地”,這些省市30-35歲青年用戶占比分別為:37.5%、36.8%、36.5%、36.4%、33.7%。而新一線城市年輕人出行呈現明顯的低齡化趨勢,青島18-19歲青年出行占比是上海同年齡段的2倍;重慶、武漢、鄭州等區域中心城市18-19歲青年出行占比明顯高于北上廣等一線城市。此外,單人出行成為年輕人的獨特譜系。有數數據創新實驗室分析認為,當代年輕人出游畫像映射出多元的社會文化圖景。
除節假日依舊是出游旺季,越來越多的年輕人用錯峰出行助力周末出游高峰常態化,顯示出工作與休閑邊界柔性化的社會趨勢。《報告》顯示,全國近兩成年輕人選擇周五錯峰出行,明顯高于其他時間,其中最受歡迎目的地前五名分別是成都、廣州、重慶、北京和杭州。隨著中國高鐵網絡的不斷完善,青年出行首選高鐵趨勢也日益顯著,全國18-24歲年輕人中,60%選擇高鐵出行。隨著“特種兵”旅行的興起,其中30%的年輕人1年內高鐵出行超過3次,是飛機出行的3倍。
青年“低齡高頻”的出游呈現即時性、碎片化特點,這是對不確定性的適應,也是年輕人即時滿足的主動選擇。《報告》顯示,74%青年習慣預訂三天以內高鐵票,其中,當天預訂用戶超過30%;48%的青年提前3天預訂機票,當天預訂用戶不到一成。在出行半徑上,57%的青年選擇2小時以內高鐵,火車硬座用戶屬地前三名分別為廣州、重慶、北京。而1—2小時的高鐵旅途熱力圖上,24%的青年選擇廣深、滬杭等高鐵線路;反觀6小時以上的長途出行,年輕人更喜歡重慶至上海、北京至廣州等大幅跨區域線路。
在旅行偏好上,18-30歲的年輕人對主題公園的偏好程度遠高于其他旅游類型主題,其次是演唱會、博物館、非遺、露營、徒步等旅行場景在年輕人中的偏好占比持續高熱。反觀30-35歲的青年人群,則更青睞動物園、歷史遺跡、綜合性度假區、鄉村游、園林古鎮等場景主題。同程研究院分析認為,年輕人不僅關注旅行產品的實用性和性價比,更追求個性化體驗以及社交屬性,這些新需求也將催生年輕人旅游細分市場的新機遇。
在住宿選擇上,年輕人的首要考慮因素是“性價比”。數據顯示,民宿成為年輕人旅行住宿首選,占比約四成;其次是相對標準化的經濟型酒店,占比約三成;選擇星級酒店的占比約兩成。在酒店類型偏好上,18—25歲年輕人喜歡拍照出片、擁有動人夜景、海景度假類酒店,而30-35歲年輕人更青睞親子類、情侶約會類、溫泉類酒店。《報告》顯示,年輕人預訂酒店呈現出顯著的“短時高頻、臨期決策”特征,超七成用戶選擇當天預訂酒店,其次是選擇提前2天預訂。
有數數據創新實驗室分析認為,當代青年的出行偏好推動了文旅消費的結構性變革,體現了功能消費向符號消費的轉向,是年輕人對在地化體驗的追求。
原標題:《青年出行選哪里?這個報告告訴你答案》
欄目主編:王嘉旖 文字編輯:單穎文
來源:作者:文匯報 占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